如何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不断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还需要哪些举措?
增加润滑,减防震动,需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广泛领域共同努力,坚持不懈
袁鹏:展望未来,中美务实合作领域广泛、潜力巨大。其一,要创建两国高层定期会晤的机制性平台。毕竟,中美关系的大方向需要高层共同引领。其二,要落实两国危机管控的既有机制或成果,使网络安全、南海争端等问题全面可控,确保不冲突不对抗落到实处。其三,夯实并升级两国经贸合作的基础作用。尤其在双边投资、技术开放等领域实现突破。其四,将势头很好的两军关系继续保持下去。其五,地方和民间交流的涓涓细流应该汇聚成稳定中美关系发展的滔滔江河,作为政府间交流的有益补充。其六,就全球性重大问题展开定期对话,体现中美全球伙伴的应有价值。
沈丁立:由于中美开展对话与磋商,双方合作渠道广开,部分分歧得到管控,因此两国关系的“润滑剂”与“抗震性”明显增加。未来推进两国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也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增加润滑,减防震动。就近期而言,在经济领域,加速两国投资协定谈判,尽早启动亚太自贸区谈判,确保巴黎气候议定书达成等;在安全领域,加速确定在专属经济区海空军用飞机与舰艇交汇的安全守则,确保阿富汗稳定,确保伊朗等各方履行相关行动计划,塑造网络安全准则与技术合作方案等等。为减少猜疑,中美间需要建立更多相互通报机制,两国开展网络问题联合研讨,合作甄别并打击非法网络活动,中美还可以合作开发技术与技术标准,确保未来网络行动的踪迹无可藏身。
滕建群:如何真正建立起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第一,努力构建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新型政治关系。中美应当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政治差异、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以和谐相处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一个有效手段是坦诚沟通,增加对各自国情的认识和理解,化解对方猜疑。习近平主席借在中南海与奥巴马瀛台夜话的机会,向他介绍了中国的近代历史、当前的改革情况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深入的交流使奥巴马感慨“更加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
第二,努力实现互利共赢、有序竞争的新型经济关系。中美经济关系不仅是中美关系的基石,也是当今世界最重要、最富活力的双边经济关系之一。只要中美双方摒弃零和思维,以更加积极的创新思维和战略眼光来审视、维护和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补充和完善中美经济分歧管控的机制和规则,联手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加速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着手推动开放性亚太自贸体系的构建,发掘双边和多边合作潜力,中美经济关系的前景就会更好。
第三,努力发展互不为敌、共担责任的新型军事关系。在中美实力差距缩小、战略和安全分歧突出的背景下,两国更需要对军事关系加以管理,确保利益的共同面始终大于冲突面。下一步,两国应当基于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理念,在超越狭隘同盟意识的基础上,共同构建包容性的亚洲安全体系。
包道格:美国必须习惯将中国作为和平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必须换位思考。中美需要互相倾听。
卡维·钟吉塔翁:中美在推动伊朗核问题达成协议上的合作有示范意义。实现这种合作需要耐心和超乎寻常的努力。此外,在包括气候变化谈判和埃博拉疫情防控等全球性挑战上,中美两国都愿意携手努力。这些共同努力都应该继续,也利于解决其他战略性问题。中美解决敏感问题的互信和努力,需要坚持不懈。无论怎样,中美两国都不能回避为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而努力。更为具体地说,两国应该支持以东盟为中心构建地区安全框架,希望两国能够有力支持东盟主持的各种安全论坛。
皮特·鲍泰利:美中双方的合作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上更为有效的合作领域就有以下几个方面:贸易政策、中国国企改革、能源政策和研究、气候变化、产品安全、网络安全、人民币国际化和双边投资协定。美中经济科技对话应当每年举办两次,而不是现在的一年一次。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双方在朝鲜半岛问题、南海问题上达成协议。美中双方需要达成一项全面而长远的战略,建立有利于减少互不信任的平衡措施。
卡明斯基:不少中国和西方专家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对世界发挥的作用,甚至要大于七国集团或二十国集团。中国向美国伸出手,希望两国能够为世界的福祉共同努力。美国的政策应侧重合作而不是遏制。两国领导人的见面对作出决议、建立互信十分重要,这样才能避免未来可能发生的威胁和平的冲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