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被讹反转”检验公民法律信仰

“扶老人被讹反转”检验公民法律信仰

安徽省淮南市公安局通报了淮南师范学院女生袁某扶老人事件调查的结果。经警方调查证实,袁某骑车经过桂老太太时,相互有接触,警方认定系一起交通事故,女生袁某承担主要责任,桂老太太承担次要责任。(9月22日《北京青年报》)

安徽女生袁某扶老人事件,一波数折,此番尘埃落定。原来,讹人的不是老太,是一起交通事故。此时此刻,回顾那些有关“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讨论,瞬间变得滑稽莫名。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所谓的“坏老人”命题,其实站不住脚,害怕被讹的真实原因,不是会不会遇见“坏老人”,而是法律与制度能否为我们撑腰。

数年前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日前,央视焦点访谈梳理事件始末,彭宇承认的确撞了老人。基于此,有关此种事情的争议,其实指向的是相关索赔与司法处理的问题。也就是说,面对那些真正扶老人被讹诈的事件,执法者应起到裁判作用,用丰富的事实,为人们的善良撑腰。据报道,“今年8月22日,四川省达州3名曾在2013年因扶老人被讹诈为“撞倒”的孩子获得5000元奖励。3名孩子扶老人后被指肇事并遭索赔。同时,两名办理该案件的民警获得了3000元钱的奖金。”

回顾彭宇案,真正让人们争论不已,甚至对案件判决引发强烈质疑的,不是法官判彭宇撞人。而是法官那一句明显缺乏事实的论断“你没撞人为什么要扶”?

撞人、扶人,被讹了怎么办,本与身份标签无关,而只需沿着事实与法律的逻辑,去厘清纠纷。安徽女生袁某或许本意没有隐瞒事实,而真的是希望老人可以用医保卡报销。但显然,置换于女生扶老人被讹的语境,这种刻意的隐瞒,却会让围观者助长了“老人变坏”的想象,加剧猜疑,激化扶与不扶的伪讨论。

回到现实语境,每一起个案发生都必然有具体的细节原因。围观者不该套用一些扶老人被讹的案例,对所有类似事情都进行简单套用。对公民来说,遇见这样的事儿,不能选择私了。比如袁某扶老人事件,老人一方的家属为了医保卡报销,也配合女生隐瞒撞人的事实,结果引发“扶老人被讹”的传言。可见,真正复杂的不是老人跌倒了是否该扶、讹诈了是否说得清,而是面对纠纷时,双方能否第一时间依靠法律解决问题。

“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卢梭这句话,对今天的我们同样有启发意义。执法者当以自身的努力,促进公民对法律的信任,通过具体个案的依法处理,帮助民众把法律镌刻的内心。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