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镇化转型升级
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浙江城镇化要有升级版,需要从六方面推进城镇化转型:
一要承接城市群核心城市和大城市的辐射效应与人口逆城镇化影响,使浙江更好地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目前,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面临巨大的人口、环境、交通、资源压力,部分产业和人口逐渐向中小城市转移。浙江小城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公共基础设施条件,要主动参与、大力推动,承接大城市产业和人口转移。
二要通过创新驱动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使企业更好融入全球中高端产业链。支撑浙江经济高速发展的 “块状经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其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逐渐暴露。为此,要弘扬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创新研发投入,推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育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三要坚持以人为本,善待外来人口,通过推进城镇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圆进城农民的“市民梦、创业梦、安居梦”三大梦想,提升城镇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浙江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多,吸纳了大量外来人口。目前,省外流入人口约占全省常住人口的五分之一。作为劳动力流入大省,提升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至关重要。要通过逐步推进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转移人口由农民变市民的“身份转变”。要加强对外来人口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职业素质,保障转移人口有稳定就业。同时,要使转移人口不仅“洗脚上楼”,而且“洗脑进城”,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更好地融入城市。
四要以绿色发展观指导新型城镇化,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以纺织、印染、造纸为主的传统工业在浙江“块状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些产业既是资源消耗大户,也是污染大户,对区域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要“绿水青山”不是要放弃工业,而是要淘汰改造升级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业,引进环境友好型、集约型生态工业。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确保“绿水青山”产出“金山银山”。同时,浙江省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要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和农业休闲观光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五要建设一大批创业创新平台,培植城市新的增长极,对冲当前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敢为人先的创业创新精神是浙江从资源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的重要动力。目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融资成本高、创新难、留人难等问题,初创企业“成三败七”、“九死一生”。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创业创新,是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方式。一方面,政府要打造创业创新平台,加大对创业创新型企业公共服务的供给,特别是为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要提升浙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加快引导浙商回归,为创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定向减税、普遍降费等创业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创业文化氛围。
六要推进智慧城市发展,推动互联网创业创新,实现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城镇化的功能。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智慧城市、无线城市、电子政务等概念被引入城镇化建设,既使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发生变革,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也使得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联系更加紧密。推进城镇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需要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实现农村基础网络的全覆盖,让各地人口可以无差别获取网络资源,并鼓励其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
小城市培育是浙江城镇化的重头戏,加快推进小城市培育要念好 “放”、“改”、“扶”、“逼”四字经。“放”就是要进一步下放扩大小城市的管理权限;“改”就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和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房地产管理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镇改市;“扶”就是要进一步从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上扶持小城市;“逼”就是要用倒逼机制推进小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