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上半年31个省份的GDP数据,辽宁增速2.6%,排名垫底;黑龙江增速5.1%,排名倒数第三;吉林增速为6.1%,排名倒数第四。这样的状况,延续了去年的走势。2014年,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速就位居各省份后五位。有观点甚至认为,东北三省此轮经济困境是“断崖式下滑”。
笔者认为,“断崖式”的论断并不恰当。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已有10多年,从2003年到2012年,东北三省GDP翻了两番多,已具有相当大的体量。分析来看,东北经济近两年遇到的困境,与中国经济整体面临下行压力有关,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自身——产业转型迟缓,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受制于收益递减、产能过剩而难以为继,深层次原因则是没有形成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
“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等深层次问题”——10多年前,上一轮东北振兴剑指的痼疾,今天依然存在。作为最后退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老问题与新情况在东北呈现叠加之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东北地区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尽快建立政府的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那么,新一轮东北振兴有哪些路径?“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三大国家战略,即是东北三省经济走出低迷的阳关大道。
“中国制造2025”
扬长补短,可谓发展通理。作为我国工业原料和装备的高地,作为全程参与和引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发展优势。只是,这种优势目前没有充分发挥。
在东北的制造业中,“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本应该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但现实情况恰恰相反,一些本该淘汰、限制或转型升级的钢铁、水泥、造船等落后产能不降反升。市场红火时赚快钱,把转型升级抛在脑后;市场需求萎缩,扩张的产能顿成累赘——当转不转、应关不关,直接导致东北的煤城、钢城、油城遭遇长期的“寒潮”。
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路径。对东北而言,首要任务是用足、用好国家政策,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从“制造”转向“智造”。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以100多个重大项目为东北地区补“短板”。东北地区实施好这些项目,既可以有力遏制当前经济下行趋势,也可以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体到企业,“共和国长子”亟须放下身段,研究市场、深耕市场,根据市场需要调整生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