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地理布局
(1)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结构
生态现代化既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相互作用,也是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这种相互作用和转型过程,既受地区水平的影响,也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同水平和条件的地区可以采取不同策略。
第一类,绿色两化和绿色家园建设。以绿色工业化和绿色城市化为主轴,协调推进生态城市、生态农村和生态移民。适用范围:东北、华南沿海、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
第二类,绿色城市化和生态建设。以绿色城市化和生态建设为主线,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态移民等。适用范围:黄河中游和西北地区。
第三类,生态城市和生态农村建设。以生态城市和生态农村建设为重点,发展绿色工业化、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等。适用范围:华北沿海和华东沿海地区。
(2)中国生态区划和生态系统评价
生态区划和生态系统评价,是生态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议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完善和细化中国生态区划,并定期开展全国范围的生态系统评价。全国范围的生态系统评价,可以每10年进行1次。重点和典型生态系统的评价,可以每5年进行1次。
(3)中国西部生态现代化战略
西部既是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基地,同时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退化比较严重。建议研制西部生态现代化战略,协调西部现代化与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实现西部发展与环境退化的完全脱钩、西部现代化与环境进步的互利耦合。
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技布局
(1)增加环境科技投入比例
目前,OECD国家环境科技投入占政府科技投入的比例在0.6%到5%之间。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环境压力比较大。建议我国环境科技投入占政府科技投入的比例在3%左右。
(2)加强环保关键技术研究
环保关键技术研究,涉及许多方面,例如:绿色能源和交通、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工业污染防治和废物利用、城市废物和废水处理、自然灾害预防和减灾、国土综合治理、有机农业、自然资源高效利用、环境质量和技术标准、环境评价关键技术等。
(3)推进环境科技的国际合作
空气是没有国界的,环境危机是人类的共同挑战。积极参与环境科技的国际合作,有利于提高我国环保的技术水平。继续参与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如生物圈计划、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能源科技合作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