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诚信意识 培育诚信自觉

增强诚信意识 培育诚信自觉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中央文明委发布的《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都对推进诚信建设作出重要部署。当前,贯彻落实这一系列决策部署,筑牢诚信之基,建设“诚信中国”,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强诚信意识、培育诚信自觉。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所谓诚实,就是真实无欺的意思;所谓守信,就是有信誉而不食其言的意思。“诚”与“信”合起来,就是要求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做到真诚实在、不失信誉。关于“诚”与“信”,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谈得很多。关于“诚”,《中庸》提出:“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大学》一书更是明确指出,“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直接把“诚”作为修身的重要前提。关于“信”,孔子在《论语》里就主张“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他还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古人眼中,“诚”与“信”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诚”中有“信”,“信”中有“诚”。长期以来,诚信的观念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

诚信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诚信列为其中一项基本内容。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诚信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现实中,人际合作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是相互信任而非相互欺骗,人们相互间的诚实行为多于欺骗行为。所以说,诚信是维系人际合作、保障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纽带。此外,这种由诚信带来的人际之间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也将使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保持一种良性的运转。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诚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信用经济,诚信是经济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经济交换的前提,因为经济交换必须赋予对方信任,而信任又是建立在对方信誉的基础之上;诚信也是经济合作的前提,因为经济合作的契约是建立在合作方相互信任和相互坚守信誉基础之上的。因此,诚信是市场经济运作的“润滑剂”和基石,也是市场有序运行的基本保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也有一个成语叫将心比心。从人的内心讲,谁都不愿意被别人欺骗,谁都愿意被别人诚信相待。因此,我们首先要学会真诚地对待别人。

诚信是一种美德,应该人人遵循。不过,这里说的“人人”,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个人,而是泛指三个层面。

一是政府层面。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权威、国家的形象。所以,在诚信方面,政府必须作表率。许多政府机关贴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这其实就代表着政府对老百姓的一种“诚”,而政府部门制定的决策、所做的工作能否安定民心、取信于民,则关系到政府对老百姓的一种“信”。所以,政府如何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具体的惠民政策和行动上来,如何真正做到取信于民,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密切党群、政群关系的大事。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取信于民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本内容,法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过。古人尚能如此,在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我们的政府更应坚守对老百姓的诚信。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