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原则(2)

确立历史人物评价的若干原则(2)

三是阶级性原则。在阶级社会里,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和他的阶级利益息息相关的,一切人“都不过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负担者”(马克思语)。习近平明确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因此,我们评价任何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人物必须坚持阶级性原则。坚持阶级性原则,并不等同于对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进行“贴标签”,倘若按历史人物的阶级地位来判断其历史作用,是什么问题都难以说清楚的。比如在清朝末期,同是地主阶级出身的洋务派和顽固派、改良派和保守派,却起着非常不同的历史作用。坚持阶级性原则,其实质是采取阶级分析的方法,把历史人物放在一定的阶级地位考察,充分发掘历史人物动机背后的阶级动机,以便更为深刻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更有益于对历史人物进行较为公正的评价。阶级性原则不仅可以成为评判历史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分析时下一些虚无主义势力唱衰中国、抹黑革命领袖、诋毁英雄的真实意图的一个重要方法。同样,我们也明白为何这些虚无主义的行径会遭到如此强烈的声讨,因为如同列宁指出的,“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既然他已经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能够不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胜利而高兴,为其失败而悲伤,能够不对敌视这个阶级的人和散布落后观点来妨碍这个阶级发展的人表示愤怒”。

四是价值性原则。对历史人物进行价值判断时是否有特定的标准呢?在列宁看来,“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但是,对于这种“新的东西”是什么,列宁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国内学术界围绕历史人物评价标准问题形成了多元化的答案,如社会发展或进步标准、社会需要标准、生产力标准、道德及气节标准和综合标准。但我们认为,这种“新的东西”从根本上说,应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是我们判断历史人物价值的基本标准。

当然,评价历史人物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必须综合运用历史性、客观性、阶级性和价值性原则,根据具体史实进行具体分析。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明确执政合法来源以及开创未来发展道路都有重要的教化作用。正因为如此,国内外一些敌对势力才借虚无领袖、英雄和烈士之名,行颠覆社会主义中国之实。习近平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清代龚自珍在 《定庵续集》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法是让它的史观消亡——践踏民族历史,解构民族文化,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当然,还有一些人为了一己之利而哗众取宠,数典忘祖地去抹黑英雄,其结果只能是丧失精神信仰而使自己陷入痛苦,诚如习近平所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