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和基础(2)

努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趋势和基础(2)

经济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立群

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回落,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尤其是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动荡加剧,给世界经济复苏增加了新的不确定因素,也使我国经济运行遇到新的压力。面对新常态下的增速变化,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在加强定向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宏观调控的科学性,保证了经济始终运行在合理区间。当前,尽管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但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迹象明显,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积累,微观经济活力持续提升。在客观条件支持和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背景下,中国经济仍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

从生产要素供给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看,中国经济增长有望保持中高速水平。2002—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虽然2014年出现减少,但幅度很小。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总规模持续保持在10亿人以上,而当前中国就业人员总量为7.7亿,非农就业人员总量为5.44亿,与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之间存在较大差额。截至2014年,就业人员总量、非农就业人员总量、农民工总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这表明,相对于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劳动力资源仍然有较大潜力,中国的潜在增长率没有因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小幅减少而受到较大影响。2002—2014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2014年为48.15%,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132万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53万亿元,支持经济发展的储蓄和资金条件充足,并未明显降低。在世界技术进步大潮中,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支持技术进步的环境总体趋向改善;资源环境约束虽趋向增强,但由于节能减排等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资源环境支撑经济增长的条件正在改善;结构性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使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不断改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仍有很大空间。综合各方面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决定我国潜在生产率的条件并没有变差。2002—201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2%,如果以这一中长期的产出水平为依据,考虑到持续高增长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下降,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仍将在中高速水平上。

从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增长潜力看,中国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还远未结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经济快速增长大多出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只有在这些进程完成后经济增长的潜力才会降低。当前,中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处在深入推进阶段,蕴含着扩大内需的强劲需求。以城镇化为例,按照常住人口计算,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发展空间还很大。城镇人口的增加,必然带来需求增加,包括住房等基本需求。按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估算,未来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10亿人,较2014年至少增加2.5亿人。如果人均住房面积按照35平方米计算,至少需要77亿平方米的住房规模。当前中国常住人口的流动性较大,对住房的需求不够稳定,未来如果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计算,中国城镇户籍人口还要增加5亿人,由此带来的住房需求增长会更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到住房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布局调整等因素,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带来的经济增长空间十分广阔。

从区域不平衡等因素所蕴含的发展空间看,中国经济还存在着巨大的回旋余地。中国幅员辽阔,产业类型多样,区域间差异大、互补性强,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韧性和回旋余地。目前,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1万美元;而贵州、云南等地区,人均GDP则不到5000美元。按照目前的贫困线标准,中国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差距就是发展的潜力。在区域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投资活动和基于收入提高支持的消费活动,蕴含着市场需求拓展的广阔空间。如果将这些潜在需求激发出来,将会形成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巨大动能,也将形成中国经济抵御外部波动和各种风险的重要保障。

辩证地看,当前中国经济既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把发展前景变为现实,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推动改革创新,不断破除束缚市场活力和资源配置潜力的体制弊端,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调动和增强支持经济增长的各类市场因素,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就能把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