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山有脊梁不塌方,人有脊梁心不慌。”建党9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靠着对共产主义矢志不移的追求,靠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于律己、勤于自省,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暗礁,实现了党的事业的大步前进、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昌盛。“树高千尺,源于根植厚土。”新时期,面对更加宏伟壮阔的发展蓝图,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勤于温故、保持初心,方能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
坚定理想不移志。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我们党的理想 。正是对这份理想的坚定执著,我们党虽历经“地狱之火”而不衰,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举目茫茫时毅然挑起时代重担,并“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正是对这份理想的坚定执著,我们党敢于直面党内出现的问题,勇于自我批评乃至刮骨疗毒,一次次实现自我革新和跨越;也正是对这份理想的坚定执著,无数共产党员不怕流血牺牲,舍小我之利成民族大义,倒在了革命和建设的浩浩征途上。理想是精神之“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新时期,党的伟业表面看一帆风顺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困难重重,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继承先辈遗志,将共产主义理想大旗高高扬起,不仅要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汲取精神营养,立足本职岗位勤政务实,更要做到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风浪考验无所畏惧,面对各种诱惑立场坚定。
坚守本色不变色。“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勤恳恳做人民公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政治本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对人民群众满怀一腔真情,始终把群众的冷暖疾苦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涌现出了以张思德、雷锋、焦裕禄、沈浩为代表的一大批“摩顶放踵以利天下”的先进典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赞誉。不可否认,我们的队伍里出现一些忘记初心、脱离群众的变色变节者,这些人往往是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绩,得到了群众的赞誉和组织的认可,却因为抵挡不住权力或美色的诱惑,导致精神塌方和灵魂堕落,遭到群众唾弃。清人郑板桥诗云:“夜阑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唯有时刻把“群众利益无小事”放在心头、办在手头,以拳拳赤子之心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正身克己、廉洁奉公、坚守本色、久久为功,才能顶天立地、挺直身板,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牢固的情感桥梁,赢得群众的肯定和赞扬。
坚持原则不逾矩。“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规矩,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则;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宽广道路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宏征程中,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法治意识,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做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不仅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更要学会把对法治的尊崇和敬畏转化为思维方式和处事之道,做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法治意识淡薄,把原则当作弹簧,把法纪当成橡皮泥,将权力高高凌驾于法规制度之上,虽一时春风得意、风光无限,却早已开启了自掘坟墓模式而不自知,在堕入犯罪的深渊中才悔不当初。守规矩的人腰杆直,按原则办事则灵魂安。唯有工作讲原则、生活守规矩、做人求干净,如此,才是真正对党忠诚、对民尽责、对事业和家庭负责的好干部。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自2013年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