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安天下 稳民心”的重头戏(2)

唱好“安天下 稳民心”的重头戏(2)

——“十二五”农业现代化跨越新台阶

农业现代化仍是短板

“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农业现代化还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说,农业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不断聚集,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压力加大,破解“谁来种地”的压力加大,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内农业产业安全的压力都在加大。

“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之一是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尽管稻、麦单产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玉米单产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是世界平均值的47%。”叶兴庆说,这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力下降。农业产能中,相当一部分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的,退出这部分产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艰苦努力。

“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处于关键转型期,已迈入主要依赖科技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蒋丹平说。

为应对农业发展的挑战,国务院已经出台意见,明确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五项措施明确农业现代化路径

孙中华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要着重在调结构、扩规模、保安全、可持续、强科技五方面下功夫。

“根本要靠创新驱动,使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孙中华说,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叶兴庆表示,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6%,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还有很大潜力。今后要提高投入品的使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提倡使用水溶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发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机械化统防统治。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扩规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核心。我国户均耕地规模不足10亩,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向规模要竞争力。”孙中华说,要推进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同时,要加快“调结构”,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安全”,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由高强度利用向节约高效利用转变。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