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文化载体,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促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的根本保障
民族团结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所以能一以贯之而不坠,乃是因为中华文化话语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现实性的社会主义文化话语体系。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当今中国的文化话语体系已经通过自身的不断创新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但是与实践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文化话语体系无论在民族性、世界性还是在现实性的维度上,都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的问题。例如在民族性的问题上,虽然这些年来,我们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民间也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特别是“文革”期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盲目批判和简单否定,已经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严重缺位。在世界性的问题上,由于受教条主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社会中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存在着拒斥西方文化的恐惧情结。在现实性的问题上,在我们思想的深处,仍然残存着将终极理想凌驾于客观现实之上的主观空想因素。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对当今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凝聚力的发挥以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的形成。
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是建立在对这种文化的认知和崇敬之上的,这种认知和崇敬是发自内心的,是心悦诚服的,而不是建立在某种外在的强制之上的。因此,欲提高我国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增强民族文化的凝聚力,就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世界性和现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打造具有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要素,打造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日益活跃和密切,在这种日益频繁的交流中,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统一性辩证联系的特征。一方面,各个民族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为了应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挑战,都把弘扬本民族的文化提上了重要日程,因而使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化,各个民族间的文化共识也在逐渐形成,在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同时,文化的统一性也在日益增强。因此,世界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是循着多样性和统一性辩证关系的轨道而向前演进的,在多样性中增强统一性,在统一性中促进多样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格局。
中国的文化要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就必须大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没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话语,不可能在世界文化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注入现代化的因素之后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其独有的东方智慧特色。
任何文化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蕴含着共性。因此,在我们提倡构建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时,也不能把它推向极端,把它变成一个脱离基本价值共识的东西。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把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辩证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促进中国特色文化话语体系的健康发展,从而跻身世界文化民族之林。
(作者韩美群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项目暨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觉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