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位媒体人在朋友圈中的感叹说明了什么
就TPP一事,本人见到一位媒体人在在微信朋友圈中感叹说:“有人说,TPP是二战之后最大的政治成果,这论断可能太早,但深远的影响比(屠呦呦获)诺奖重要得多。环顾各家、搜狐做得最充分,昨晚国际频道编译的各大外媒的评论,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我的朋友圈上,转发讨论TPP的,也不比讨论屠呦呦少,这说明了什么呢?” 本人认为是三方面:
一是两件事对公众认知感差异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多边贸易问题,不要讲很少人了解,其实即便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中国也不是很多人真正懂,那是一些国际贸易准则及实施细节,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不论是WTO还是TPP,闻之一头雾水。而屠呦呦获诺奖,它可是中国人获得诺奖“零的突破”,这绝对是全民皆喜的大好事。
二是这位媒体人没找两件事本质
从网络上争议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到底同中华医药(中医)几千年文化宝藏有没有关系、她本人坚持说青蒿素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礼物。到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回答记者关于屠呦呦获奖是同中华医药(中医)无关这个说法,要从诺贝尔奖奖励的是上一年世界上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显然,这同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三位医学家中,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而获奖有关,而不是同中华医药(中医)这个制造环节有关,后者可能涉及到技术细节,不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关注的问题。而正是后者(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本身是中草药,与现在西方的合成化学药存在竞争关系,况且欧美的药品监管(象美国的FDA)机构是不允许宣传他们法律制成未完全认可的药品和疗法,中华医药(中医)除针灸和复方青蒿素等少数药品之外,诺贝尔奖委员会一定会依法回答,这是新闻发言人常识。而其潜台词则是中西药品竞争的分水岭从屠呦呦获诺奖开始。
这一点,正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世界贸易组织(WTO)一样,所有的多边贸易协定目的都只有一个:降低贸易双边/多边成本,这个成本包括(不仅仅):互惠商品列表、关税(零是底线)、非关税壁垒政策(例加,这次TPP中所传设定中国进不去的条件)等。我们从这两件事会突然发现10月5日这两件朋友圈大刷屏事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复方青蒿素代表中医药现代化、走向了世界,正以新药的角色同西方合成化学药品竞争。而如果讲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竞争,本人倒是认为TPP是冲着咱们“一带一路”的而来,因为在“一带一路”版图上,是没有美国和日本等TPP中一些签约国名字。
三是网上传播TPP观点有些倾向性
例如,上面提到的专访商务部专家、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谈TPP一文的标题,就很易误导人,白明老师作为这方面的专家的观点其实很全面。
纵观近一天内(其实是近一周)的有关TPP文章,都不外暗示:TPP把中国出卖了!TPP来了,中国股市将更有风险!
其实,这都是一些专业传播在算计中国的经济。
试想一下:WTO这么多年了,我们百姓出国签证方便之外,现在买外汇也取消限额。买进口东西还可以退税(中国人在外国带回国、外国人在中国购买一定限额带离境时获得同样优惠),这就是WTO带来的便宜和方便。
最后,本人认为:TPP和WTO一样,都是签约国之间“开放、互惠、竞争”并存,不是因为有了TPP,WTO签约国就会倒霉、活不下去,后者的观点是一些用心不良的人故意胡言乱语,大家该怎么生活、该怎么工作,一定不会因为TPP(有人用中文“踢屁屁”代此英文访称)而有什么大变动,如果要说有的话,应该是看“一带一路”的效果。
TPP签署事件同屠呦呦获诺奖不被认为是中医药道理一样, 一个是产品(中西药)、一个是多边贸易(游戏)规则竞争,中国人必须有全球视野去冷静面对“开放、互惠、竞争”并存世界经济新常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