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首届由中国主办的“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日前在京召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创新与发展已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热点。如何科学认识这一问题?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给出解读。
记者: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在当今时代仍不过时,并拥有强劲的生命力?
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什么?就是马克思主义看问题的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曾经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学通,我们就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方法,扯了许多皮,还扯不清楚。有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就省了许多事,也少犯许多错误。”我们党的所有同志为什么能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拧成一股绳?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一系列有机联系的基本理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也可以高度概括为一系列相互有机联系的基本观点,即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矛盾的、历史的、生产的、阶级的、群众的观点等。我们讲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就是讲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要站在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运用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去。正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的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
第二,马克思主义在概括人类社会、自然和人类思维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的原理,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实现的原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关于公有制最后还要代替私有制的整个所有制发展规律的原理等,都是不可推翻的。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囿于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任何一个理论形态也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某些具体结论必然受到各自所处的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揭示,个别结论和论断的局限性并不能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永远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马克思主义永不过时,还因为它是实践的、发展的、创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都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调整、发展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首要的观点。实践推动理论创新,同时又需要创新的理论指导。正因为有实践作源泉、作动力、作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才永葆生机活力。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是由实践性带来的。实践常新,理论也常新。毛泽东同志讲过,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无产阶级的思想家都要形成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体现在它同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在实践中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实践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理论创造基础上的充实、丰富和再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伟大创新,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