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看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3)

从清华看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3)

院系调整之后的清华

也正是在西南联大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始弹奏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清华再一次与国家的命运合拍,西南联大在西南一隅成为“民主堡垒”。现在清华校园里的晗亭,就是为了纪念在当时素有“民主斗士”之称的吴晗。在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变奏之下,政治在清华中所占有的分量越来越重,在之后的共和国岁月中更是如此。学术界一般把1952年作为新清华和老清华的分界线。其实历史的发展并非如此泾渭分明,复原之后的清华,正在悄悄起变化,可以说是新旧交替的过渡期。清华的学子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挟裹进时代的洪流,日后,正是他们,在共和国和新清华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

日后出任清华校长并为新清华定调的蒋南翔,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位。1952年底,蒋南翔出任清华校长的时候,院系调整已经完毕,当年的文学院、法学院已经人去楼空。蒋南翔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擘画新清华道路的。又红又专方向的确立、“综改工”的转型、辅导员制度的形成……一条与旧清华决然不同的道路在昔日的清华园内展开了。清华园里诞生了新口号:两种人会师。即青年教师加强学术修养,老教授向党靠拢。至今,蒋南翔确立的道路,依然在影响着清华。

关于院系调整,学术界历来存在争议。除去理念层面的争议,当年的院系调整对清华确实造成了伤害,但是却成就了当时的国家需要。而在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建设方面,起主要作用的,依然是早年出身清华的那些科学巨子。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清华迎来了新的起点,经管学院、研究生院、建筑学院等一系列学院先后恢复建成,尤其让清华人高兴的是,1993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成了,人文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在清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果,早在60年前就设有文学院和法学院且大师辈出,冯友兰、陈岱孙、梁启超、陈寅恪、曹禺、钱钟书等一大串熠熠生辉的名字,不仅是清华的骄傲,也是这个国家的荣耀。清华希望借此,恢复成综合性大学,也希望借此向自己的传统回归。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