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看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

从清华看中国近现代大学教育

科学救国与教育救国的实践阵地

清华的一百年,不仅是它自身的一百年,更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百年。与世界诸多著名大学相比,中国的大学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并不低,仅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完成了自身的制度建设,成功地实现了与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大学的接轨。

清华的诞生,众所周知,是因为“国耻”,是用美国返还的部分“庚款”成立的,老一辈的清华人,都把清华称之为“国耻纪念碑”,骨子里就透出一种“雪耻图强”的劲儿。而当时,“雪耻图强”不仅是清华人心底的呼声,也是时代的最强音。

用美国返还的“庚款”,就得按美国的制度。所以早期清华的办校目标就是“把美国的学校整个搬到清华来”,不得不说清华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1920年,罗素参观完清华,有人问其有何感受,罗素感叹:“清华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其实,早在清华的前身游美学务处时期,这里的学生一股脑的都被送到美国去深造。不能否认,美国人对此确实存在自己的考虑。

果不其然,在清华建校之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千年帝制一朝瓦解,老大帝国蹒跚起步地走向共和。自此之后,现代化成为百年中国的主题词。而之后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中坚作用的,多数出身清华,比如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竺可桢、侯德榜等一大批科学家。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仅表现在其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成就,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文明程度,在这方面,清华也毫不逊色,“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其成就虽然多是在北大获得,但是他是出身清华的,根子在那里,其他如王世杰、梅汝璈、王造时、钱端升等人,也都从清华出去之后学成归来在社会中发挥重大作用。从这些人的成就与影响回想1914年梁任公在清华演讲时对清华学生的寄语,“作中流之砥柱”,真是先知般的期待。那次演讲,梁启超还提出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一校训从那时起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