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片面看待中华民族主体性

谨防片面看待中华民族主体性

核心提示:撕裂就是把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整体的当代中华民族及其精神成果加以断裂,或者朝前,或者朝后,或者朝左,或者朝右,总之是要把它割断、凝固化,从而撕成碎片。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高度注意和警惕的不良倾向。

中国精神是什么?在哪里表现出来?这不但是每个中国人都有必要关心的,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政界、学界专家都很关心的,因此是一个普遍性的话题。

“中国精神”的主体究竟是什么人

“中国精神”究竟是谁的精神?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中国精神”的主体究竟是什么人?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思考和言说也并非总是清醒一贯的。例如,首先对“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理解,就有许多歧义。因为“国家”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国家,即“祖国”;二是地域疆土意义上的“国家”,通常用于国际的识别;三是阶级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即政权体系。人们如果不能自觉地把握三重含义之间的具体历史关系,就可能连谁是“中国人”都弄不清楚。我们要讲“中国精神”,首先需要确定, “中国”指的是我们的“祖国”,即以民族文化意义上的国家为根底和家园的“国”。我们的爱国主义,爱的就是这个国。在这个意义上的“中国人”,就是指整个“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一个体量最大、历史最长、根底最深的人群共同体概念。我们讲“中华民族”的时候,不是只讲里面的某一个别民族如汉族,或某个少数民族;讲中国人的远古祖先的时候,不是只有炎黄,还有蚩尤及其他少数民族先祖;讲今天的中国人,不能只讲大陆的人,而忘记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等;更不能像有些商家和媒体那样,把中国人说成只是他们的客户的那一群人( 城里人、有钱人、追逐时尚的人等) 。就是说,讲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心中一定要有几千年来逐渐融汇凝聚起来的、现今已有56个民族、十几亿人的一个大家庭,这才是“中华民族”的完整所指。总之在中华民族主体的定位上,我们需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历史眼光,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怎么来的,我们这个民族现在面临着什么,将来怎么走下去。

在思考各种问题、说明各种现象的时候,不要撕裂、肢解中华民族主体

近些年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文化“圈地”现象:各种思潮、各种理论和意识形态,纷纷凭借金钱和权势的力量,给自己拉杆子,圈地盘,造围墙,打造了各自为政的舆论空间,只管自说自话,彼此之间一味争长论短,只有竞争不讲合作,只有争夺没有共建……这些,实际上正是对文化主体的一种撕裂,是对民族精神的一种撕裂。因此造成的混乱是比较严重的。

比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中国古代虽然有儒家一度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但中华文化始终是“多元多向发展的”,其他各地区各民族的各家学说也都算数。所以,他的传统文化观并不是简单的儒家主义。而有些跟风直上的人,却极力把这一讲话解释成儒家主义。这就是在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面貌及其主体构成的时候,无意中把它撕裂,以偏概全了。

责任编辑:赵思齐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