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3)

研判“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3)

结构调整主攻方向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提高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目前,中国经济正式迈入“服务化”时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2%,高出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81.2%。与此同时,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工业增长上成为主力。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海峡西岸经济圈等区域规划带动了东部城市群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战略不仅改变了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拓展了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中部地区实施崛起战略,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新的增长极在逐渐形成。

我国的城镇化率自2001年的37.7%增长至2014年的54.77%,以一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一方面促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另一方面注重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趋于缩小。

可以说,“十二五”以来,尤其是十八大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常态提出新挑战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这也就是经济结构调整面临的新环境: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方式上,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在消费需求上,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在投资需求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在对外经济上,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在增长的驱动要素上,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在市场竞争上,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在资源环境约束上,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据此,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在于,体制升级与增长动力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体制升级的关键,在于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统一。增长动力升级的关键,在于找到内生增长的新驱动力。

四大主攻方向

新常态下,“十三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主要集中于四方面:

其一,在完善市场体系中充分地利用市场“无形的手”。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凡是市场能做的就交给市场,政府的作用就是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放开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2846.049, -26.01, -0.91%)、社会事业、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等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其二,在完善市场体系中更好地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

一方面,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作为政府简政放权的边界,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将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作为政府的补位边界。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其三,效率与创新双轮驱动工业高端化与服务业现代化。

工业高端化与服务业现代化要依靠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不仅要追求“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更是追求要素配置效率的优化。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的前提条件是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尤其是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制度创新。要素不仅要在国内自由流动,而且要实现全球化配置。没有哪个现代国家的工业化是在封闭条件下完成的。开放是获取新知识、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力手段。

其四,效率与创新双轮驱动高效城镇化。

土地稀缺和规模经济决定了大中城市要选择相对集中式道路,而不是扁平化城市体系。对于中小城市和城镇而言,要走分散式城镇化道路。一方面实行分布式增长,产生较多的中小城市,这种情形在中西部地区更为常见;另一方面依托县镇形成大量人口50万到150万,甚至少于50万人口的小型城市。在小城镇建设中要突破就城镇论城镇、就农村论农村的“二元分割式”思维,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作者为“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和战略举措研究课题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