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判“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7)

研判“十三五”十大发展重点(7)

跨越生态“高墙”

“要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中,升温最快、受中央关注度最大、赋予其战略地位最高的国家战略。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再度重申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更加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顶层的背景下,如何落地是当前及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根据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的要求,“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急需做好四个方面的落实工作。

其一,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要落地,要上升为治国第一要务,成为各地一把手主抓的头号工作。

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治理问题,而是中华民族走什么文明之路的大问题。如何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当代中国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关系到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功了,中国与世界双赢,否则,中国的灾难也是世界的灾难。

目前,社会和政府对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严重认识不足。许多地方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看成单纯的城市绿化、看成是环境、林业等部门的事。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地方政府在追求GDP思维惯性的作用下,仍然以让环境为增长让步的思维,来对待生态文明建设。

从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到最近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充分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国家战略。要使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的前提,就是生态文明要上升为治国第一要务,成为各地一把手主抓的头号工作。

其二,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要落实,以制度建设遏制污染蔓延势头。

目前,要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全面推动覆盖全国土地的生态保护红线体系。基于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保护制度,形成对全国国土进行统一规划与控制性管理;二是要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基于自然资源资产的科学化、法治化的生态资源保护制度。这些制度包括覆盖所有官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及通过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三是建立覆盖全空间和全流程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这个制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在政府监管上,完善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的管理体制,解决环境执法力度不足、不严的难题;在环境监控管理空间上,建立环境空间全覆盖的监控管理体系。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充分发挥社会参与环境保护上,加强公布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制度,让社会群众成分参与到环境监控与保护中。

其三,大力推进迈向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建设,以生态经济引领中国转型发展。

中央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建设。目前,提出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中国未来新竞争力。要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发展,在中国已非概念,而是已经进入市场机制、开始成为创造绿色财富的新经济。目前,有四类生态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值得关注:

一是中国已处在领先世界的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在太阳能光伏发电领域,无论是光伏发电的生产量,还是发电新装机容量,中国均为世界第一。太阳能发电产业链涉及85个相关产业,这是一个有20万亿潜在投资的市场;二是中国节能环保产业。最近几年中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分迅速。2015年与环境及节能服务相关的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万亿;三是以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为资源的文化旅游业、中医中药业、生态农业、康体保健业、中国饮食业、文化创意产业、民间手艺工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四是传统工业低碳化、生态化改造的产业。当代中国是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对于这些高能耗、高排放传统产业,中国不能走西方污染输出的道路,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生态化改造。

其四,以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活方式革命,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从我做起、全民参与的文明行动。

要让生态文明文化与价值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机关。生态文明建设政府要带头、领导要带头、党员要带头、家长要带头。大力发展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态文明文化建设中。(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