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结构性改革“硬仗”
“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结构性改革是以破解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为导向的改革,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推动结构性改革必然引起深刻的利益调整,不仅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调整,还涉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的调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硬仗”。“十三五”要以结构性改革为重点,取得经济转型升级的决定性成果。
结构性改革就是“深水区”
从基础性改革转向结构性改革,是解决改革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主要是指体制性结构的不合理。尽管在某些体制方面有所突破,但体制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从现实情况出发,体制性的结构矛盾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最为突出的因素。
推进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制度创新的关键所在。结构性改革阶段既同以往的基础性改革相联系,又表现出这一阶段改革的重要特征:强调体制创新在推动经济改革中的根本性作用;强调改革的配套性;强调法制化建设对推进改革的作用;强调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是我国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对我国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适应改革的新形势,我国结构性改革应在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现阶段的许多单项改革难于取得真正的突破。实施并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适应这种改革的新形势,把体制创新、逐步形成合理的新体制结构作为基本任务,在改革整体攻坚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地实现局部改革的突破。
从中长期来看,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不仅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松动,更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应使宏观政策调整与重大改革有机结合。例如,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财税体制改革相结合;税收减免政策的出台要与税收体制改革相结合,既着眼于减轻企业负担的短期需要,又考虑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远需求;稳健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相结合,使增量资金能够流入到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农村、落后地区,由此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活力。
“十三五”倒逼结构性改革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结构性改革的迫切性全面上升。如果结构性改革能取得重大突破,就能获得经济转型升级的持续动力;如果不能啃下结构性改革的“硬骨头”,就很可能面临系统性的经济风险。
首先,经济转型升级对结构性改革的需求全面增大。
一是对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增大。实现增长模式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需要加快财政体制改革,使财政支出结构适应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以财政体制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和地方政府转型。尤其是扩大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需要加快支出责任与财力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改革。
二是对税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增大。走向消费驱动的增长模式,需要通过消费税改革来鼓励服务消费和绿色消费,发挥税收对社会消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释放中低收入者的潜在消费需求,需要加快具有收入分配调节功能的直接税改革,扩大直接税比重,促进税收公平。
三是对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增大。促进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配置,需要打破金融业的国有垄断,改变以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民营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形成有力支撑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且,大力发展互联网+,需要打破在支付和零售等领域的金融垄断。
四是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增大。形成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源结构,需要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从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高端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看,尤其要打破职业教育的固有理念,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等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其次,“十三五”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加强。
随着产能过剩、地方债、房地产、通缩等风险的不断上升,依靠政策刺激增长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如果结构性改革不到位,矛盾不断积累,将给经济运行和长期增长带来更大风险,甚至触发经济社会危机。
因此,“十三五”必须啃下结构性改革的硬骨头。“十三五”抓住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打破既得利益藩篱,加快财政、税收、金融和教育领域的联动改革,以此带动经济领域的全面改革,在化解结构性矛盾中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作者为“十三五”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与任务课题负责人、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