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

新时期经济工作的行动指南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程恩富谈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

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性规律的认识,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发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经济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指明了方向。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经济工作的论述,本报记者专访了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他从十个方面作了深入阐述。

之一:关于“中国梦”中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

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对未来的设想,首先要明确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步骤。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出“中国梦”,并指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最伟大梦想。他又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关键词表达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中国梦”的现阶段具体指向,是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经济领域而言,中国梦包含着丰富而具体的任务和内容。如:在经济发展指标上,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在人民生活指标上,要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社会和谐稳定;在资源环境指标方面,要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等。可见,中国梦中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不仅将小康社会设想推进到“全面建成”阶段,也明确了发展目标的具体实现路径,体现了我国关于发展和改革在战略层面分阶段推进的特点,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

之二:关于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论述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始终需要面对“稳”和“进”的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中求进”,就是既要抓住发展机遇,又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从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稳中求进”的发展思想,适应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和发展任务繁重的新要求。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稳”始终是“进”的前提,而“进”则是“稳”的方向。确立稳中求进的发展思想,客观上要求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非以GDP论英雄。稳中求进的发展思想,要求在实践中杜绝将“发展是硬道理”扭曲为“唯GDP”和“唯市场化”;防止以“效率优先”为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从根本上说,稳中求进发展思想的提出,有利于防止一些地区提出不切实际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遏制政府部门将眼光放在“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的现象;同时也有利于在转变方式、改善民生基础上真抓实干,加快发展。

之三:关于民生导向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些论述非常重要。应当说,以改善民生而改革开放,即民生导向的改革开放,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实惠所在,也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是强国富民、人民幸福,科学发展的指挥棒应是国民生产福利总值、幸福指数。确立民生导向的发展、改革和开放,不仅需要运用再分配手段,如加大转移分配力度,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资源要素和户籍制度的一体化,更需要在促进公有经济和规范初次分配领域下功夫,如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规范劳资关系、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和简化前置审批促进创业等。同时,致力于民生导向的发展,也有利于遏制以“拆迁”求城市发展、以恶性竞争“招商引资”求增长等排挤国内企业发展、损害国家长远及人民整体利益的现象,增强发展的持续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