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助力“众创”的体制机制

完善助力“众创”的体制机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力量在“众”字。如何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建立完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当前,迫切需要面向三个群体逐步构建起创业教育、培训和辅导三大体系:面向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面向首次申请创业或准备自主创业初次创业者的创业培训体系和面向初次创办小微企业的创业辅导体系,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动力机制。

一、实施面向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今年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在高校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这是非常必要的。创业梦,需要从源头上抓起,把创业教育纳入教育的各个阶段,使之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是在中小学渗透创业教育。从小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众多倡议行动和促进项目,旨在培养和激发年轻人的创业精神以及传授创业方面的知识。例如德国,在中小学有模拟竞赛项目,在解决中小企业后备专业人才的同时,德国政府也把创业知识的传授融入了教育的各个阶段,目的是从小培养创业精神,挖掘创业潜质。在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创业教育基本都推广到初中。

二是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开设创业系列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的培养与创业技能的训练,引导有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培养创业种子。目前,国外大学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普遍设有创业系列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知识的培养与创业技能的训练,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了解并掌握创业理论及技能,如专业技术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学校还鼓励学生实际操作。这是以创业导向取代就业导向的大学教育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截至2005年初,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学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体系。在过去的20多年中,创业学成为美国大学,尤其是商学院和工程学院发展最快的学科领域。近年来,向来见长于“一般管理”而著称的哈佛商学院也围绕创业精神而重组课程,并形成了被称为“创业型管理者”的方向课程,近年又将创业管理学确定为MBA学生第一年的必修课程,目前哈佛商学院在该方向开设了23门课程。

在德国,高校则设立了创业教研室,联邦教育部还设立了促进对象是高校在读学生和毕业生的创业活动,除了提供创业期生活费补助外,还提供咨询、培训、国外考察和介绍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机会等。新加坡政府最近还制定政策,将每年派出一批大学生赴美硅谷创业型公司学习一年,意在将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带回新加坡。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首先从高校开始,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