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在社会上加强创业创新精神的宣传。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积极营造鼓励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使民众的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二、实施面向首次申请创业或准备自主创业初次创业者的创业培训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对首次申请创业和准备创业的人员实行免费的创业培训,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实践表明,组织首次申请创业或准备自主创业初次创业者进行创业培训,有助于创业者了解创业政策,学习创业基本知识,掌握创业技能,探索推动新创业的新路径,少走弯路,增加自主创业的自觉性、产业选择的合理性、创业实践的正确性,能明显提高创业的成活率和企业的成长率。
目前我国创业培训课程和教材大多还处于引进使用的阶段,虽然也结合国情进行了一些改造,力求突出中国特点,但是适合中国实际的创业培训课程体系及其所配套的教材体系需要加大开发力度和加强实践探索。
一是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大众创业基本群体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课程和教材。
二是注重和突出中国特色的大众创业课程模块和培训内容。目前创业培训的课程模块设置基本上体现的是国际上创业规律的普适性,而反映我国大众创业特殊性的内容却相对较少,缺乏对我国大众创业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性瓶颈的深入研究,需要加以改变和改进。
三是要注重创业理论的指导性和创业实践的操作性有机结合的创业培训方式。现在许多地方把创业培训与创业教育混淆在一起,直接搬用创业教育的教材和课程,没有与创业教育错开,导致创业培训针对性不强。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那种实践案例的探讨式培训方式,避免校园式那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
四是要注重建设专业性和实战性兼顾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缺乏实战型的师资是当下制约推行创业培训的瓶颈问题之一。基本上借用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或临时招用从事管理咨询的培训师,没有形成既与创业教育又与创业辅导错开同时相衔接的创业培训特点的师资队伍。因此探索建设专业性和实战性兼顾的创业培训师资队伍显得非常迫切。
三、实施面向初次创办小微企业的创业辅导体系。政府或社会中介机构(第三部门)向初创小微企业提供公益性或准公益性的经营管理诊断服务,旨在提高初创企业的存活率和成长率。企业经营诊断最早起源于19世纪90年代的英国,美国始于1910年,1912年传到了日本,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事创业辅导的人员,在美国称创业顾问,在德国叫志愿辅导员,在日本称诊断士,在我国台湾叫荣誉指导师。发达国家和地区创业辅导的基本做法是,由政府职能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组织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退休经理志愿者和专家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次数的免费诊断咨询,帮助中小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和困难,促进企业健康成长。
我们可借鉴这些经验,逐步构建省、市、县(市、区)三级辅导网络,全面推行以咨询诊断为核心的创业辅导制度,为新创办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探索创业服务的新模式。建立创业指导师培训制度。建立一支热心公益事业、结构合理的创业指导师队伍。组织编写创业教材和本土化创业案例。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