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三层次的逻辑递进研究(2)

中国粮食安全三层次的逻辑递进研究(2)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逻辑深化:质量安全

所谓粮食质量安全,是指人们可以从生产中或市场上获得营养丰富、健康安全的粮食以满足自身需求,强调解决能否“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问题。它是数量安全基本实现之后、对于粮食安全更高的要求,是粮食安全由数量层次向质量层次的逻辑深化。同时,对于粮食数量的单向度追求也是粮食质量问题的重要诱因。改革开放后,由于单纯追求粮食数量,推广石油农业,对粮食质量安全形成不利影响。而今,中国粮食质量安全不容乐观,与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粮食的需求形成了巨大矛盾。有学者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市场上有10%的大米镉超标;〔11〕2011年,上海盛禄食品有限公司分公司被曝在白面中非法添加色素,将之加工成黑米馒头在市场上销售,引发公愤。当前,制约粮食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因素、科技因素与制度因素。

1.制约粮食质量安全的市场因素

市场失效是制约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市场失效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高昂的交易成本。〔12〕粮食作为一种商品,要受到市场机制的调节。而在市场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于粮食生产中究竟投放了多少化肥、农药,是否添加了防腐剂、添加剂等,往往只有生产者知道。在此情况下,消费者无法作出切合自身利益的判断。而拥有信息优势的部分粮食生产者,则在高额利润的激励之下,罔顾消费者的生命健康,通过制假售假来欺骗消费者,从而出现大量的粮食质量问题。

另外,作为个体的消费者,由于高昂的交易成本,也难以与生产者对粮食质量问题展开切实有效的谈判。粮食是一种私人品,粮食质量安全则是一种公共品。当粮食以私人品出现于市场上时,粮食生产者根据种粮比较收益,选择种粮或者不种粮、选择种这种粮或者那种粮,消费者则根据“谁付款、谁消费”的原则,排斥他人对粮食的使用。〔13〕与此同时,粮食质量安全却是一种公共品,与每个人的利益关系密切。作为个体的消费者,为了关系社会利益的粮食质量问题,与粮食生产者展开谈判,将会花费大量的交流成本、信息成本与机会成本。因此,违法生产者的制假售假行为很难通过双方谈判来得到解决。

2.制约粮食质量安全的科技因素

农业科技的偏向性对于粮食质量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技术进步大多集中于提高粮食的产量上,诸如化肥农药技术、杂交水稻技术等,但对于与粮食质量相关的技术领域重视程度不足,这就形成了粮食数量稳增而粮食质量问题频发的怪圈。除此之外,粮食生产领域内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也为粮食质量安全带来较大的隐忧。根据黄大的研究,国内大部分人吃过转基因食品。〔14〕但至今为止,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得到完全证实,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实验结果互相矛盾,在此情况下,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粮食质量安全。

3.制约粮食质量安全的制度因素

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一定的制度安排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粮食数量安全,可与粮食质量安全相关的制度安排却不够充分、有效,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尚未形成完善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由于粮食从“农田到餐桌”涉及环节较多,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粮食质量,监管难度较大。尽管相关部门初步建立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也实施了“粮安工程”,但是在粮食质量监管方面仍然不够到位。其问题主要表现在:粮食标准体系不够健全,从粮食生产、加工到销售,均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导致粮食市场上良莠不齐;粮食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覆盖率较低,机制不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目前由农业、粮食、质检、卫生等部门负责,这些部门协同配合性不足,交叉管理现象严重,在浪费人力、物力的同时,也留下众多的管理漏洞;粮食质量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在发生粮食质量问题时,难以追罚责任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