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安全三层次的逻辑递进研究(3)

中国粮食安全三层次的逻辑递进研究(3)

三、中国粮食安全的逻辑延展:生态安全

粮食生态安全,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生产所需要的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更加强调粮食安全的可持续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组成部分,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5〕在此号召之下,有必要将生态安全加入粮食安全的内涵之中。另外,粮食生态安全是粮食数量安全、粮食质量安全的重要前提,为确保粮食安全的可持续,也需要将其内涵扩展至生态领域。粮食作物生长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后者影响前者的生长周期、产出水平、健康状况。要想收获高产量、高品质的粮食作物,必须保障粮食作物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中国粮食生态安全的根本制约因素在于石油农业的生产方式,且工业污染、城市转移污染也对它构成严重威胁。

1.石油农业生产方式是制约粮食生态安全的根本因素

国家粮食生态安全的根本制约因素在于石油农业的生产方式。改革开放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数量安全水平,中国推广了石油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形成了严重的农业生态破坏。

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的化肥使用量已由1952年的7.8万吨上升到2012年的5838.8万吨,不到60年间增加了748倍。按照耕地面积计算,2012年全国化肥使用量达到47.97吨/平方公里,达到发达国家化肥使用量上限的两倍以上。而过度的化肥使用会造成土壤酸化、土壤板结与地力下降,大量化肥冲刷到河流、地下水中,也易引发水资源的富营养化。另外,化肥尤其是氮肥的气态污染影响巨大。氮肥的气态损失促使CO2、CH4及N2O等温室气体快速增加,同时也对臭氧层破坏及酸雨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16〕

国内农药使用量迅速增长,2012年已达到180.6万吨。③但是,农药品种不合理,杀虫剂占化学农药的比重达到70%,其中,高毒害的杀虫剂有机磷又占到60%左右。〔17〕同时,农药使用率较低,仅为30%左右,大量农药残留对当地的土壤、水资源、生物链等造成持续污染,不利于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地膜覆盖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全国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达到238.3万吨,地膜使用量达到131.1万吨,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7582.5千公顷。④由于地膜人工回收难度大、自然降解时间长,高达40%的残膜滞留于农田中,破坏了土壤的通透度及整体性,对土壤形成持久性污染。〔18〕

2.农村工业污染、城市转移污染是制约粮食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农村工业污染、城市转移污染日益凸显,对粮食生态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以耕地污染为例,据国家环保部有关调查,全国约有1000万公顷耕地受到“三废”危害,其中,遭受大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达400万公顷,受乡镇企业污染的耕地为187万公顷。〔19〕

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大量污染。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快速崛起。在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企业生产也造成了严重污染,危害到粮食生产环境。乡镇企业布局分散,大多数规模狭小,采用粗放型的生产方式,使用简陋落后的生产设备,缺乏防治污染的设施,易形成环境污染,对邻近村庄粮食生产环境形成巨大压力。

其次,城市转移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步由城市向农村传播。与此同时,城市污染也通过以下方式慢慢向农村转移:城市工业产生的“三废”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农村;大量生活垃圾向城市近郊农村倾倒;为数众多的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迁移到中西部农村地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