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发导弹打恐怖分子,值吗?
除了上述的地缘问题,这次俄罗斯的导弹攻击在军事技术角度看也很有意思。首先,如果单纯从成本角度来说,这次巡航导弹攻击并不划算。
虽然冷战时期,俄制武器的成本比美制武器要低一些,但是射程2000多公里,有末端地形匹配+图像匹配制导或者卫星制导能力的巡航导弹怎么说也不会是“便宜货”。根据美国军费公开网站的数据,美国目前战斧导弹的采购成本在150万-169万美元一枚——某些报告里,美海军对国会说“战斧”是60万美元一发,其实是故意把一些“沉没成本”给“忽略掉”以后的说法。而性能与战斧类似的3M14“克拉布”导弹价格也不可能比美国同类低太多,而且因为俄罗斯采购批量远小于美国(美国平均每年要采购100-200发左右“战斧”导弹,俄罗斯采购速度可能只有其十分之一),价格恐怕反而更高。
而每枚导弹的战斗部威力甚至还不如一枚造价几千美元的航空炸弹——就算是精确制导炸弹,造价也只有几万美元。
派遣造价上亿美元的舰艇,发射几千万美元的导弹的投弹量,还不如驻扎在叙利亚的俄罗斯航空兵几十万美元的航空炸弹的威力大。加上“克拉布”导弹的准战略地位,这种武器本来也不是这样大量消耗的——据与制造“克拉布”导弹的“革新家”设计局相熟的业内人士透露,俄罗斯这一轮导弹打击消耗掉了其整个黑海和里海舰队库存导弹的三分之一。
国内有网友看到俄罗斯发射巡航导弹时还以为是在消耗冷战时期的存货,说“再不打都该过期了”——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冷战后随着美俄相关条约的签署和执行,俄罗斯销毁了全部陆基RK-55巡航导弹,只保留了少量潜射3M10和空射Kh-55导弹(这三种导弹性能相似,都是射程2000公里以上的亚音速巡航导弹),冷战时期俄罗斯并未制造水面舰艇发射的3M10导弹。所以这次俄罗斯发射的全都是出厂还不到5年的新导弹。
俄罗斯在这一轮空袭中已经投掷了卫星制导炸弹、末敏反装甲子母弹、火箭助推钻地弹、激光制导炸弹等……可以说是将近年来新研制尚未在战场上测试过的武器尽数拿到叙利亚一显身手。3M14巡航导弹和发射导弹的两种新型轻型舰艇也是一样,通过这次实战,首次检验其作战能力,从军事装备科研角度讲,也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更重要的,恐怕还是俄罗斯首次向世界展示了其新型巡航导弹和海军建设的新成果。尤其是向国内民众展示,普京总统下大力气发展的海军,虽然目前还主要停留在努力新建小型舰艇的水平,但是其作战能力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
巧合的是,在俄罗斯发射巡航导弹前一天,美国海军驻欧洲司令马克·弗格森在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专门提到俄罗斯提高海军作战能力的问题。在他看来,俄罗斯海军正努力建设一支具备“拒止能力”的小型舰队。他着重提出俄罗斯将增加能够发射“克拉布”导弹的舰艇,尤其是北方舰队的6艘“基洛”级潜艇将要具备这种能力让他忧虑。
能让对手感到恐慌的武器,当然就是“给力”的武器。“克拉布”导弹这次的实战表现也足够让北约研究一阵。
而俄罗斯之所以重视海基巡航导弹,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中导条约》的影响。
根据美苏的《中导条约》,双方都不准部署陆基巡航导弹,俄罗斯的RK-55和美国的陆基战斧导弹都被全部拆成了零件,空射巡航导弹数量也受到严格限制。但当年美国留了个“口子”——海基巡航导弹不受限制。
这也就是为何美国后来热衷于利用军舰上的战斧巡航导弹作为打击中小国家的“神兵利器”的原因——对于没有完备防空体系的国家来说,海基巡航导弹的打击效果非常好,且不受中导条约的限制。
近几年,俄罗斯和美国因《中导条约》问题频繁互相指责,让这一条约的存续受到了相当大的挑战。
例如,俄罗斯在“伊斯坎德尔”短程地地导弹发射系统里集成了代号“伊斯坎德尔K”的巡航导弹——实际上和“克拉布”系统发射的3M14导弹都是一种导弹。俄罗斯同时指责美国研制的“收割者C”喷气式隐身无人机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陆基巡航导弹,也对俄罗斯有威胁。嘴仗打得厉害的时候,双方都威胁要退出《中导条约》。
但是,应该看到双方都不愿意花费巨大的成本,重建互相威慑的中程导弹系统。尤其是俄罗斯,现在无力与美国恢复导弹军备竞赛,因此不愿在这个问题上过度刺激对手,不可能部署大量的陆基巡航导弹。更何况,由于来自亚洲的“中导压力”,美国国内有撕毁《中导条约》的呼声。
相比之下,规避条约似乎更加经济——在里海的轻型舰艇上部署“克拉布”就是手段之一。
我们看看里海沿岸2500公里范围内都有哪些国家,再看看北海、波罗的海、黑海沿岸2500公里范围内都有什么国家,就可以明白这些导弹是打到了谁的心坎上。尤其是再看看这些导弹飞行的路线,注意一下飞行路线北边是哪个国家?再想想这个国家在叙利亚冲突中扮演了什么样不光彩的角色,尤其是最近几天轰炸行动中关于俄罗斯军机“误入领空”事件的交锋……就不难明白俄罗斯要通过这次导弹轰炸来威慑谁了。
算一算这次导弹轰炸带来的地缘政治效果和对国内民心的鼓舞,26发导弹的代价,对于普京来说,值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