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发展观和“华盛顿共识”
新发展观是相对于“华盛顿共识”而言的。金砖五国反对“华盛顿共识”、树立新发展观,共同体现出五个特点:
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客观界定政府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受“华盛顿共识”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不顾本国国情,照搬私有化、自由化模式,不但没有带来期望的经济增长,反而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鉴于此,尽管金砖国家政治体制有差异,但是金砖国家普遍重视政府的经济职能,认为政府参与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措施。只有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才能解决市场盲目性带来的两极分化、环境污染、产业畸形等问题,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和资源合理分配。
注重通过大规模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提供保障和后力。金砖国家经验表明,基础设施至少从三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电力、交通、水利、教育与医疗等基础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生产企业和服务行业的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基础设施条件提升有利于外来投资和技术流入,生产要素增加和产业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整体升级;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将激发规模产能和就业,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为经济增长提供长期保障。
突破传统二元经济局限,通过设置经济特区和建设工业园区取得工业化的突破、引导城镇化的进展。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落后农业与现代工业并存的局面,形成了不平衡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二元经济结构。按照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思路,落后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只能依靠市场机制自然演变。中国的实践打破了这种传统思路,成功地将建立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突破口。通过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提升和扩大国民经济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大大提高了城镇化进程。中国经验受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借鉴中国经验的经济特区和工业园区正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大量出现。
谋求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如果只关注增长速度而忽视分配公平,必然增加社会矛盾,阻碍经济进一步增长。在发展取向上,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金砖国家的实践是这一判断的最好注解。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充分印证了发展是减贫的有效途径。南非国内收入差距的显著缩小是实现种族和解、促进多元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卢拉、罗塞夫等巴西左翼领导人以及普京等俄罗斯领导人享有的较高支持率也与其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注重经济收益普惠人民大众密不可分。印度莫迪总理的竞选成功和超高人气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在古吉拉特邦使数以百万计的贫困人口切实享受到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红利。
独立自主地、阶段性地推进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金砖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都是世界经济的后来者。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长期以来由发达国家垄断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新兴国家既不能闭关锁国,也不应急于求成,更不能无条件接受发达国家的霸道要求,而应将国内经济转型与适应国际规则结合起来,逐步推进经济产业升级,化外部挑战为国内改革红利,根据自身力量,不失时机地实现从适应和驾驭现有国际经贸规则向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修改和制订的战略转变,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金砖合作机制的历史已经表明,金砖五国从一开始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形成的“抱团取暖”,已经成功地转型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平台,金砖银行的成立和应急储备机制的形成标志着金砖合作从概念转向行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