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践行国际发展合作新理念
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的成立,金砖国家应急储备机制的形成,标志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已经成为国际发展援助的重要参与者。如前所述,国际发展合作理念是金砖国家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延续,是金砖国家新发展观在国际层面的体现。
变援助为互助,通过南南合作,在援助他人的过程中寻求与援助对象的共同发展。西方国家普遍使用“捐赠者—受捐者”这一对名词,如美国官方文件习惯使用“对外援助”,日本将对外经济合作称为“官方发展援助”,等等。实际上,“捐赠者—受捐者”从词义和实质上已界定了双方地位上的不平等,反映了发达国家援助的身份优越性和对后者的控制性。亚投行和金砖银行将从根本上打破这种人为的身份界限。互利共赢是新型南南合作的战略导向,包括自贸协定、投融资、技术开发等多种议题。
贷款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西方国家主导的多边开发援助机构在提供贷款时往往附加了苛刻的条件。发达国家援助时打着利他主义旗号,但背后却包含着国际资本的剥削和控制。虽然发达国家一直在其中强调“良治”“善政”等漂亮口号,但在援助实践中,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得到期待的福音,反而产生外部依赖性和内部贫富两极分化的消极局面,部分国家接受发展援助以后,甚至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社会平等、教育、文化、就业、劳动者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倒退。这一所谓的“条件性”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使诸多借款国深受其害。与之相反,金砖银行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干预任何成员国的政治事务,也不得在做决定时受一个或多个成员的政治性影响。有关决定只应考虑经济因素。这种考虑应不偏不倚,以实现银行的宗旨和职能”。股东国和借款国之间、多边银行与借款国之间将建立一种在自主发展的基础上相互帮助、交流互鉴、互利共赢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项目优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达国家援助进行了几十年,在数量上并非小数,但绝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体的减贫措施,缺乏整体性的产业投资,使得多数发展中国家产生援助依赖,迟迟未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际发展援助必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急需的技术和产能,使之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减贫。金砖银行正在制定规划鼓励绿色产业投资,加快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完善碳金融体系,带动更大范围内的节能减排。
立足于平等合作、协商一致原则的治理架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根据出资额的多少来决定各国话语权的大小,少数出资大国实际上垄断了国际发展援助机构。金砖国家明确反对这种形式,在《福塔莱萨宣言》中强调,金砖银行法定资本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500亿美元,由创始成员国平等出资。平等自主是金砖银行采用这一新型治理模式的基本原则——银行的治理结构和股权分配不与各国的经济规模挂钩,而是由创始成员国“平等共治”“等额出资”“均等享有话语权”,这是它与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本质区别,也充分体现了南南合作的基本原则。
与世界银行等既有的多边国际发展机构充分合作。金砖银行、亚投行的问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意在补充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因此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地区性发展援助机构的合作必不可少。金砖银行、亚投行将会在治理结构、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领域充分借鉴现有多边开发银行的经验,根据国际发展合作趋势以及新兴经济体的需要,探索国际发展的新理念、新机制、新实践。
金砖银行、亚投行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可以申请加入。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发起建立的多边开发银行,金砖银行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拓展南南合作提供了新平台,有助于充分发挥各国之间的互补和比较优势,促进发展中国家开展全方位经济合作。
研究金砖国家的新发展观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呼吁和欢迎更多的学者、更多的机构来共同参与并推动这一研究。
(执笔人:樊勇明、贺平、沈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