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想特点
联系时代大潮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我们体会到,这部著作所体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八个显著特点。
一是以人民为主体。在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第一次同记者见面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就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这之前,他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概括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中,第一条就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主体”。这也是他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是他在治国理政中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原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具体内容和要求的重要思想,包括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坚决克服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包括“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包括要“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对青年一代寄予殷切期望”;等等。
二是实干兴邦。务实,是习近平的从政特点。无论是他在福建工作时出版的《摆脱贫困》,还是他在浙江工作时写下的《之江新语》中,都可以看到这一鲜明特点。在他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后,这一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成为他治国理政的风格和特点。特别是,在他提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追求时,以非常明确的语言告诫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再次强调:“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如果说这些论述反映了他的思想,那么十八大以来他的行动则更进一步体现了他实干的治国理政风格。十八大至今不到三年时间,他带领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四大步:第一步,在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第二步,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并通过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制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路线图;第三步,在两次中央全会后立刻给各部委分解任务,形成落实意见;第四步,制定每一项任务的实施意见,一项一项抓落实。因此,这几年,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败,都是雷厉风行地抓、踏踏实实地干,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三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协调。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一是思想先行,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先是从高层做起,一面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一面把各级干部的行为规范到“八项规定”上来;接着,把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追求联系起来,提出了为中国梦而奋斗的宏伟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上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热情。二是秉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要求,大力整顿党的作风和干部队伍。党中央认真地而不是走过场地在县处级以上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雷厉风行地而不是姑息迁就地进行反腐败斗争,形成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党格局和治党思路。三是在处理内政外交国防和治党治国治军各种复杂问题时,高瞻远瞩、驾驭全局,条分缕析、精心谋划,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特别是制定和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个纲领性文件。在这样的实践基础上,2014年12月14 日,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并在2015年2月2日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把这“四个全面”定位为党中央的“战略布局”。他指出,这“四个全面”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协调推进;同时,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即这“四个全面”实际是“1+3”布局,是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相协调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不能等量齐观。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也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好,全面从严治党也好,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四是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相互促进。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治国理政,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进入了周期性的调整阶段,它和国际金融危机相叠加,使得我国经济遇到了极大的下行压力。习近平作出了“经济新常态”这一大判断,强调要通过深化改革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与此同时,他经过深入的调研和思考,认为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创新。他把创新驱动放在突出位置,把“互联网+”看作是创新、创业的无限空间,明确要以同现代化、信息化相联系的创新、创业来破解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诸如此类决策和举措,也应该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重要组成部分。
五是制度现代化和人的能力现代化相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过去我们强调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后来提出制度是根本的。在对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建设和治理应该把制度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结合起来。在习近平主持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纲领中,我们强调的制度现代化目标,包括既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又要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因为,如果只有制度的变革而没有人的能力的提升,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都有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我们要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统一起来推进。事实上,在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中,始终是把制度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素质、能力和价值观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的。这是一个亮点。
六是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在治国与治党的关系上,习近平秉持的理念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在治党问题上,敢于下“先手棋”,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大特点。抓住了从严治党这个关键,治军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于我们是共产党一党长期执政的国家,国家政权机关也好,军队也好,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并由党员干部掌权的,治党是治国、治军的“牛鼻子”。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党的建设问题上,一手抓思想作风建设,包括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教育,一手抓反腐败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揪出了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令计划等一批“大老虎”,整肃了党风党纪,使党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了崭新的好形象。由于治国、治党、治军相辅相成,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军中重建国家健康的政治生态,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七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思想相融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问题军队问题,和社会问题相联系。社会问题,最为深刻的,是价值观问题。在今天改革开放年代,固守不合时宜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没有出路;纵容不合国情的西方价值观,也不是活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反映时代进步潮流的现代化思想,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希望所在。习近平在十八大后反复强调,在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公民个人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培育和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公民都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循、践履这样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才能在公民最大的共识和最大的参与中治好国理好政。
八是刚柔相济参与全球治理。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上,中国已经从人口大国成为政治大国、经济大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G20成员国。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以新的形象、新的姿态在世界上广交朋友,拓展国际空间,同时在美国重返亚洲频频向中国施压时毫不示弱。在前几届中央领导人推动建立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建立了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实施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新举措。刚柔相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八个显著特点,表明我们正在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