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新变化、新动向做出一系列关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提出许多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体现了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高度统一,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有效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而且促进了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更加彰显了这一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生命线”的时代价值。
顺势而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是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思路。
准确研判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变化,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从宏阔视野来看,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纠缠,呈现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等新特点。从思想理论领域看,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各种社会思潮粉墨登场、各种主张观点频频发声,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明显,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变中定方位的难度在增大。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这种技术,因为它要现代化。这是我们的可乘之机。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西方国家将政治强权、文化霸权与网络霸权优势结合起来,打着“网络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等旗号,不遗余力地向我国贩卖、兜售西方价值观,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立足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切准世情、国情、党情、民情、舆情脉搏,新一届党中央针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出现的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坚持继承与发展有机结合,不回避矛盾、不左右摇摆、不瞻前顾后,增强主动性、打好主动仗,通过系列重要会议和讲话、系列文件传达和贯彻落实、系列“组合拳”出击、领导带头示范等方式帮助干部群众较快地划清了是非界限,澄清了模糊认识,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打牢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形势明显向好,人们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满意度逐步上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充实、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主旋律更加响亮,意识形态领域正能量更加强劲。
凝聚共识。人立而凡事举。一个国家、民族的强大,不能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致力于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民共识,集聚中华民族蓬勃发展的精神伟力,铸造兴国强国之魂。
价值观是人的主观价值判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民族,基于不同的思想文化、站在不同的立场,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对事物、对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要将全社会的多元、多变的思想意识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必须有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能形成广泛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近代以来国人上下求索的追求,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全覆盖普及、全媒体宣传、全方位融入,在从历史到现实的演进、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从个人到社会的提升中帮助人民群众明白“什么样的中国,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伟大国家?什么样的社会,才是令人向往的理想家园?什么样的人生,才有内心的安宁和恒久的幸福?” 进而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向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精神一变天地宽。共识的凝聚,思想精华的汇聚,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公民之德的涵养,对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