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科在中国的学术性危机(2)

公共关系学科在中国的学术性危机(2)

加强学术力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政策,以及2003年的“非典”与新媒体冲击下,社会对公共关系的需求增大,帮助公共关系渡过了前三个危机阶段,从而得以继续生存及发展。但在诸多危机中,关于公共关系正当性的本质问题——学科的学术性危机,尚未得到解决。

虽然公关教育具有跨学科的普及性,但其浅度发展——学术力滞后、学科主体性不高,是阻碍公共关系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深层因素。如何深化公共关系的学术性与学术力,以根本地解决浅度发展的问题,应是目前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总体而言,在点与面之间,中国公共关系学界欠缺“线”的联结。学术共同体、学术组织、发表渠道与交流平台等,是串连点、面的重要催化剂,然而,这些扮演催化剂角色的体系仍未健全发展。就出版物而言,中国公共关系似乎主要仍以教科书为主。期刊则仍停留于实务导向之杂志,欠缺理论型期刊。学术研究的滞后也是造成中国公共关系学科正当性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公共关系研究的学术性与学术力。首先,摒弃偏狭化的研究取向,朝多元研究方法、着重资料的实证性,以及理论扎根等方向努力。告别对实务的依赖或为实务服务的本质,以建立通则化理论为公关研究目标,进而协助化解长久以来诸多的行业正当性危机。其次,在援引西方公关理论之前,必须考虑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即从世界观、理论默认和研究方法等层面来思考西方理论是否适用于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建构扎根于中国情境的公关中层理论(middle-range theory)乃实际可行的方针:中层理论建构关注具体的时间与地点,一方面重视经验、实用性与惯例,另一方面则尝试找寻普遍原则之可能性。最后,搭建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使公关研究汲取来自其他学科的理论养分。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