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改革可带来潜在增长的改革红利

户籍制度改革可带来潜在增长的改革红利

近日,社科院副院长蔡昉在“2015北京新兴市场论坛”上发言,本文根据发言内容整理。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谈一个话题,就是如何使中国的城镇化是不可逆转的。我们知道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分享型经济发展的一个载体,因此我们当然不希望城镇化逆转。但是,这个话题的针对性是什么,有没有意义?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话题是有意义的。我们先看几个情形:第一个是中国的城镇化目前已经达到了54%。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定义的城镇化是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也就是说你在什么地方住6个月或更久,就是什么地方的人。因此如果你在城镇住了6个月或者更久,就被统计为城市人口。因此我们城镇化率是指这种常住人口。按照这定义,我们现在是54%,但是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说我们有户籍制度。也许你在城镇打工、城镇居住,但是如果户口还在农村,那么身份也就还是农民,我们把称之为农民工。

按照后者来计算,即按照户籍来计算,城镇化率现在只有38%。那么,现实的城镇化和户籍的城镇化两者之间还有巨大的差距。

因此说,农民工对中国的城镇化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比如说我们目前城镇全部就业人口中大概40%是农民工,不是具有本地户口的居民。那么,每年能够新增的城镇就业几乎全部是农民工。因此,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城镇化,大概有25%是由农民工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我们的城镇人口比重提高的过程中,里边有25%来自于农民工进城,这是我们目前的现状。

过去30多年,中国是全世界有史以来各个国家城镇化做得最快的,这是我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但是这样的速度,我预计它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不太可能维持了。我们还会有全世界来讲很快的城镇化速度,但是不会有过去那样的速度了,一定会降下来。这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我刚才说的,城镇化是靠农民工进城推动的,很大的比重上靠他们推动。如果农民工进城的速度下降,城镇化速度一定会下降。

城镇化进程速度由什么决定呢?第一个是由农村要进城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来决定。那么这些人是什么?其实不是那些正在务农的老农民,他们不会转出来了,老农民的大多数,甚至会退回去。真正想进城的是谁?是年轻的学生,也就是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学生,因此说16-19岁这个年龄段的农村人口是未来进城的主力军。

我们对这部分人做了判断,无论是按照农村常住人口的理念来看,还是按照农业户口这个口径来看,农村16-19岁的人口在去年(2014年)已经到达了它的峰值,今年开始两者都是负增长的,今后也将是负增长的。既然主要的进城人口数目已经开始负增长了,我们就能够想象农民工外出的速度一定是减慢,甚至是停滞的。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工每年外出的增长速度是4%,去年就降到只有1.3%,今年上半年只有0.1%,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人口的变化导致了劳动力外出的变化,劳动力外出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我们未来城镇化的速度。

刚才已经提到了中国的城镇化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按照常住人口统计的,另一个是按照户籍人口来统计,因此这两个指标之间的差别,就是户口制度带来的。也就是说54%减掉38%的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中间的16个百分点的差别基本上就是农民工,目前是1.7亿人。那么1.7亿人已经转移了他们的岗位,他们实现了城镇的就业,甚至是很多人已经在城镇待了很多年。

但是他们仍然有一些不同于城镇劳动力的特点。首先,他们没有均等的公共服务,没有社会保障,没有预期的养老,他们的孩子进入中国的义务教育系统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所有的这些因素导致了他的劳动力供给是不稳定的。那么在这个年轻段,十六到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说我不仅要打工挣钱,我还要去见见世界,因此他们愿意到城市来。

但是随着年龄的提高,一般来说到了40岁以后,每年春节要回家,回家以后会决定春节以后还出不出去,可能要多想两次,可能出去,也有可能不出去,一般来说40岁以后不再外出打工的可能性明显提高。因此,就是说未来城镇化的速度靠什么?靠的是年轻的人口,农民工的比重和40岁以后农民工的人数和比重两者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