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批评疲软症”

防止“批评疲软症”

时下,在一些基层民主生活会上和其他特定场合中,不同程度出现“批评疲软症”。所谓“批评疲软症”,也就是被批评者对待别人提出的批评,具有“抗药性”,抱无所谓态度。更有甚者,“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批评过后,依然我行我素。

出现“批评疲软症”,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至少有四:批评的精准度不够,批评依据的事实有失真现象,因而被批评者很难做到心悦诚服;批评存在模糊性,一些所谓的批评“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模棱两可,含糊其辞,让被批评者听了如坠五里雾中;批评出现上纲上线的情况,无限放大缺点和错误,令被批评者有对立情绪;批评的相似度较高,也就是说,凡被批评者,被指缺点和错误多有类似和重叠之处,所以在“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情况下,有些人也就听过了之,不当回事了。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全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的当下,要达到“找准‘不严不实’的突出问题和具体表现,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把部门职能、岗位职责摆进去,把思想、工作和作风实际摆进去,剖析问题根源、落实改进措施,使推动改革的能力强起来,勇于担当的精神树起来,主动作为的行动实起来”的目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是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是一个重要而无可替代的手段。事实上,民主生活会质量如何,日常工作中开展相互批评是否有成效,也是检验这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参照系。

防止和摒弃“批评疲软症”,党员领导干部除了要充分认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外,更要善于从教育和团结同志的目的出发,敢于积极开展相互间真诚而实事求是的批评,特别是要在开展有根据的批评、个性化的批评、直言式批评、追踪性批评上下功夫。

批评必须有的放矢,必须有根据地实施批评,也只有开展这样的批评,被批评者才能诚心诚意接受批评。否则,与事实有出入,抑或事实被严重歪曲的批评,被批评者便会怀疑批评者的诚意,以致引发严重的对立情绪,最终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所以批评者在批评前一定要做实批评的功课,必要时,还得与被批评者作必要的沟通。自然,在会上也应允许被批评者视情为自己作必要的申辩。如此,通过良性互动,必能达到良好的批评效果。

党员领导干部个人之间的缺点和错误,或许在某一方面会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是一样的,而即便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会因为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程度不同而出现差异性,换言之,每一个领导干部都会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缺点。因此,开展批评时,我们必须避免脸谱化的批评方式,善于抓住差异化的个性问题,认真开展批评,从而真正让被批评者正视问题,改进问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