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批评疲软症”(2)

防止“批评疲软症”(2)

如果说,批评的目的就是要让被批评者“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治治病”的话,那么,批评人就要坚持党性,做到敢于得罪人,勇于直言,亦即批评人必须坚持是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是什么缺点错误就点什么缺点错误,不文过饰非,不隔靴搔痒,不绕弯子。或许,对被批评者而言,面对直言,多少会有面子上过不去的巨大心理压力,然而,这恰恰就是开展直言式批评所期待的效果。事实上,也正是这种直言式的批评,让被批评者振聋发聩始有羞耻感、刻骨铭心而有砥砺感。

批评是一种系列性的教育手段,上一次的批评也可以成为下一次的评价对象:改进了应该予以表扬,起色不大抑或安然如素,则理当围绕下列问题实行追踪批评:上一次向你指出问题以后,你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是怎么制定出来,又是如何实施的?至今收效甚微,主观上有哪些原因,该承担什么责任?今天被批评以后,你是怎么想的?将采取哪些“严”而“实”的举措,以防重蹈覆辙。批评者若能加强日常的监督,这样的批评必然令被批评者有紧迫感而反躬自问并急起直追。

教育人、帮助人、提高人,是批评的目的。开展积极的思想交锋,防止“批评的疲软症”,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强调,必须改变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状况。是的,想要建设一支廉洁、高效、可靠的干部队伍,就必须保证大多数干部是“好同志”,而沦为“阶下囚”的腐败堕落分子,只能是干部队伍中的极少数。如何加以确保?关键是要“从严治党包括但绝不仅限于反腐败,而是要落实执行好‘四种形态’”,即“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做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将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放在首位,足显其在防止“好同志”变成“阶下囚”中的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