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银行”是正能量的“加油站”(2)

“道德银行”是正能量的“加油站”(2)

社区开办“道德银行”你怎么看?

社区开“道德银行”是个好主意。社区“道德银行”就像一个正能量“加油站”,有道德追求的人就会不时去社区“道德银行”里“加油”,同时,又把良好的道德风尚从“道德银行”里带出来,扩散开来,慢慢的影响身边的亲人、朋友等,反过来为“道德银行”提供持续不竭的动力。

也许有人可能觉得,社区“道德银行”不宜与物质挂钩,担心有的人为了物质利益而加入,“道德银行”会变味。这种担忧不能说完全没道理,因为并非出于内心的需要而是带着目的做好事,不是纯粹的道德。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如此,其行为也帮助了别人,或在客观上影响了别人,就值得肯定,而且,如果能够长期坚持,好事做多了,相信自己也会被感化的,又何必一开始就要求“纯品”呢?

当然,“道德银行”所承载的希冀,不光只是需要人们有向善之心,还有赖于“道德银行”本身长期坚持,所以,社区“道德银行”一经开起,就不能让它“停下来”,不要因为时势的变化和人员的更迭半途而废。那么,如何保障“道德银行”之花常开不败呢?这不只是社区和经营“道德银行”者的事,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事,说白了,需要相关部门多一些关心和扶持,努力使它制度化、规范化,不会因为人易事移而受影响。

对社区开办“道德银行”不能止于浅显的欢呼

又一家“道德银行”开立了,人们纷纷开户积攒道德,以获取“道德币”,舆论也不吝赞美之词。论起来这家“道德银行”并非首创,近年来全国各地类似新闻都见诸报端,就拿报道中这家“道德银行”来说,吸引了近1000位居民开设账户,但辖区居民在2500户左右,经过10个月的发展,目前居民参与情况仍未达到预期的热度。可见“道德银行”,不能只是简单的开设与复制。

“道德银行”简言之,就是仿照银行的形式,把居民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存入自己的账户。但众所周知,金融银行有一套严格细致的核算体系,“本位币”也有很严格的规定,但好人好事终究属于道德范畴,有的人做了好事不图回报,有的人存在证据、证人不足的情况,有些好事的“量化”标准未必严谨,这些都影响了“道德银行”的运营与拓展。

在参与范围上,道德银行的积极参与者多为老人与学生,而可以用“道德币”兑换的大米、卫生纸或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也对于老人和经济不宽裕家庭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日常时间并不充裕的家庭以及企业就恐怕难以参与其中,受众的局限性限定了“道德银行”的作用发挥。

追根究底,道德储蓄银行储存的不是金钱,而是居民综合表现量化而成的“道德币”,虽然意义大于形式,但形式也是内容的外在反映。将善行具体量化,的确可以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聚小德以成大德”,但简单复制、单一倚重甚至寄托过大希望都可能收效甚微。

固然,“道德世界不是成色均匀的美玉,而是由低到高的阶梯。”,然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弘扬道德终究不能止步于简单、物化的较低层次,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阶段,建设新型道德系统不能依赖于僵化的固有思维,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提升。“道德银行”,不能止于浅显的欢呼,信仰道德、传承道德、践行道德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困难、挑战与创新总在时时处处等待着我们。

社区开办“道德银行”需要有银行的“里子”

提起“道德银行”,不少人可能并不陌生,诸如“社区道德银行”“企业道德银行”“学校道德银行”等,不一而足,全国不少地方都曾出现过。当然,这些“道德银行”的成立,对各地、各行业的人员道德水平提升,也都有好的引导和改善,值得欣慰。问题是,既然称之为“银行”,如何让这样的“道德银行”能够真正像商业银行一样,能够让存在其中的“道德币”升值保值、引导人们源源不断地存入“道德币(践行好人好事等)”,并让这样的“银行”具有长久吸引力、健康运转下去,当就成为“道德银行”成立后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而这,就需要社区等“道德银行”要有一些银行的内在“里子”机制来保障。

首先,要有更完善的“增值”机制。“道德银行”里存入的“道德币”能够兑换食用油等物质东西,以及作为有关评优的前提条件,固然能够激发在这里开户存入“道德币”储户们践行道德的积极性,但如果能让相关的“道德币”储存有合理足够的“利息”,而且存储的时间越久、储值越大、“利息”就越高,无疑就越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储蓄”当中,无疑对道德的引领会进一步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要有更完善的“贷出”机制。对于有的人来说,现在可能需要“道德银行”提供的某些项目服务,但却由于事务缠身等,无法及时完成对等的道德服务,如果“道德银行”能够先期为相关“道德储户们”提供相应的物资支持(值一定量的道德币),再要求这些人日后加量“归还”(做)相应的道德服务,这样“一贷一还”,不但解决了相关人的现实困难,而且还可能减少由于需要适时提供道德物质等奖励“兑付”带来的现实压力,“道德银行”届时还能收获更多的道德力量,也就能激发更多的道德储蓄。

再次,要有完善的“防诈”机制。一是要严防“道德币”“存入”时有关人等提供虚假、劣质的道德事件,这需要“道德银行”在相关道德事件是否进入计分范围、记分分值、计分认定等方面要有严格详细的规定和考核办法等;二是要严防“道德币”“贷出”时,有关人等仅仅为得到相关免费服务而暂时答应相关“贷出利息”,但到随后落实时却耍赖“不还”或“少还”,这需要有关方面制定严格制度和措施来及早预防。

有了科学的“增值”机制,才能更持久地保持“道德客户”的长久驻扎和源源不断存入“道德币”的巨大内生动力;有了严格的“存入贷出”机制,才能保障“道德银行”的公正公平,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办理业务”;也只有有了完善的“防诈”机制,“道德银行”的资产才能长期保值增值,社区里讲道德的事才能长久做下去,而且越做越大。也只有有了这些银行的“里子”机制,才能防止和避免“道德银行”现象“花瓶式”的昙花一现,才能让我们的相关道德引领工作持续、长效、有力。

社区“道德银行”要在保证不再夭折上下功夫

道德,是一种超功利的东西,在道德滑坡的现实境况下,社会迫切寻找激励措施,所谓的“道德银行”,便应运而生。2002年1月7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创建了全国首家“道德银行”。此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城市不断有新的“道德银行”陆续开张。不过,“道德银行”都开不长久。郑州青少年“道德银行”2002年4月7日成立时热闹异常,仅报名的前几天,前来“开户”的就有2000多人。可“道德银行”真正的“业务”运转,持续时间没有超过一年,记者称之为“无疾而终”;2003年11月18日,兰州市首家社区“道德银行”在城关区红山根二村宣布成立,但是自“道德银行”成立后,社区的好人好事反而少了,“道德银行”也处于诸多尴尬之中,最后只好宣布关门。这次,自贡沿滩新城龙湖远达社区的“道德银行”又能开多久?拿什么保证不会夭折?

不否认,开设“道德银行”的初衷是健康的,是为了鼓励人们奉献爱心,是为了在社区形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新风尚,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道德银行”之所以容易夭折,是因为:其一,道德没有精确的判定标准,如有失公平,即使人们不求回报,心理也会失衡,打击了积极性;其二,道德通常是不计回报的,为了“道德币”而产生的“道德行为”令人怀疑;其三往往不够透明,有些人可能会暗箱操作,透过权力,伪造好事,以求获得奖励,这反而让道德蒙羞;其四,“道德银行”有变相的强迫性的嫌疑,强迫的道德不是我们所推崇的道德。归结起来,“道德银行”的失败就在于带有极强的功利色彩,这与公民的道德预期相去甚远,也使道德变了味,因为此时的道德行为有了某种企图、功利、商品化等色彩,道德一旦缀上了功利的“黄金”,是飞不高飞不远的。简而言之,被附加了“利益”的道德,反而失去了原有的道德高度,导致公众反感情绪。况且还有一些居民喜欢默默无闻地做好人好事,用“道德币”去换反而觉得别扭。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