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道德银行”的实践一直充满争议,被认为有利更有弊。有利的一面是所确立的利他性的道德导向,引导社会个体注重道德实践,为社会注入正能量,甚至为管理所用,给秩序增光添彩。而有弊的一面则表现在:导致对道德理解的私利化。通常来说,道德的行为往往不是为了私利,而“道德银行”通过评价积分的方式,给道德量出了高下,并与奖励、命名挂钩,可能会使一些人完全为了“私利”而去完成“道德任务”,或者说是为了完成“道德任务”而去做一些道德的事,这样致使道德行为含有水分。如此,既可能导致出现反感情绪,又可能使得“道德银行”具有变相的强迫性。如,社区一些没有时间来从事社区服务的居民,为了提高道德积分,或许就只有通过捐赠来凑分,这显然违背了捐赠自愿的原则。
其实,无论哪种具体措施,我们都需要将精神激励摆置首位,让每一个积极行善的好人,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舆论的好评,一如明月周围呈现出的美丽光环那般,产生强烈的“月华效应”,从而吸引带动更多群众见贤思齐,积善成德。由此看来,“道德银行”需要“两条腿”走路,谨防在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上倾斜,否则就会使得行善举的好人背负“图回报”“求物质”的心灵负债。固然,确保文明与道德持续升温,精神的力量是永不变质的“保鲜剂”,更加契合人们内心的道德考量,从而引领广大市民发自肺腑地追随真追求善追逐美,即使没有物质的任何牵连,也能形成全民共识的“道德共同体”,由此文明中国的腾飞崛起才会指日可待。
中华民族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优秀传统文化,孔融让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道德文化无处不在,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道德储户”全覆盖。每个人心中理应有本道德的账,这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人生境界的升华,“送人玫瑰、人留余香”,互帮互助本就是个你恩我惠的事,大家何不积极主动一点?用自己的行动传播“爱”的种子,随着“道德银行”的春风,铺满神州大地,让老人在“爱”中安享晚年;让中青年在“爱”中扬起创业干事的热情;让青少年在“爱”中茁壮成长,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的明天更美好。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