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走向世界历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曾经在19世纪中叶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趋势并提出了“世界历史理论”,指明了人类历史的走向。一个半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源泉,以及人类社会文明成果,开创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独有的实践形态和理论形态记录并反映了中国“国别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进程,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篇章。

马克思讲的“世界历史”不是通常的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史,而是特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进入全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使世界一体化的历史。16世纪以来,特别是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社会化大生产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以新兴工业为龙头,以地理大发现为契机,以科技革命为动力,实现了生产领域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场重大变革。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新变化,马克思提出了与维科的“理想的永恒的世界历史”、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的世界历史”以及黑格尔的“世界理性”的世界历史理论不同的世界历史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两条线索。一条从生产和社会历史的角度展开,阐释了由于交往、普遍交往直至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产生了“交往革命”,使人类历史进入“世界历史”,迎来国际化时代,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另一条从生产关系和资本的本性出发,分析资本的扩张和资本主义的扩展,尽管历史开始进入“世界历史”,但却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无法使“世界历史”真正继续前行,资本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最终在全球获得胜利将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

事实如此,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演进,并不是“一切民族”都“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而那些“非工业性质的国家”,特别是我们今天所称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民主化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历史在这些困境中开出了新路并改变了历史顺序。俄国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从此,通过“非资本主义”的途径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由此,我们可以理解马克思晚年产生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火花,并把它作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性质的世界历史及其演变发展的总体性思考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合理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