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处汲取智慧(2)

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处汲取智慧(2)

中国传统科技仍有重要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往往习惯或满足于被外人认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墙内开花墙外香”似乎成为影响中国人才成功的“铁律”,一直难以突破。为此,不少学者要花费相当大的时间、精力进行发论文、出著作、跑课题、拉关系,以及醉心于国际运作,而在研究本身上人们所作的努力却大大缩水,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在许多领域受到严重动摇。

如在李约瑟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几乎不被看重,对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少有问津。其实,李约瑟的贡献也是在借鉴了中国学者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的。他让全世界和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科技的重要价值,也使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即中国古代科技发达,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为何近代衰落了,成为“钱学森之问”的重要前奏。

在当下西方学界、教育界日益关注中国经验、中国思维、中国方式的同时,中国人则忘记了“言必称希腊”、“东施效颦”、“削足适履”的教训,在许多研究中都言必称欧美。我们非常愿意学习国外的经验和方法,但不应在对自己的传统全然无知的情况下草率地菲薄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更不应忽视和否定我们曾经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屠呦呦在从事医药实验的过程中,曾受到晋代道教学者葛洪《肘后备急方》的重要启发,而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国哲学为重要基础的。屠呦呦在学习运用西方实验方法的同时,坚信中医是支撑其创新发展的宝库。另外,相近的案例还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和示嵌类、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他原创的、被国际认可的“吴方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中国杰出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虽然要有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意识,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方法,但也必须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和意识,并要尽快确立自己的标准体系。要使中国的科学家、学者、教师、人力资源管理者等都明确,什么是杰出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怎样才能使各类人才在中国充分有效地成长,并尽量减少无益的捆绑和束缚。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通过制定规则以加强对科学研究保护体系的改善,其积极和直接的影响是,高端人才能更安心、自主、充分地成长和发展。

值得赞赏的是,在中国推出教育规划纲要的同时,国家层面的人才规划、科技规划也同步推出。这是一个协同发展的好势头,关键是这三类规划要在三大系统的关联中更多地形成共识、产生合力。由此我们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而不是消极地依赖或企望外国的权威帮我们判断什么是人才,告诉我们人才如何培养和使用。

作为中国教育的研究者、实践者、探索者,不仅要了解西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体系与规范,也要努力继承和弘扬中国的文化、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技艺和教育、学习等方面的丰富遗产,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谙熟中国的思维特点和研究模式。要意识到,与现代教育改革紧密相关的那些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经验,如以人为本(教育公平、全民教育)、因材施教(多元智能、尊重个性、差异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合作减负)、自主探究(尊重学习主体、教为了不教、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学相长(教师本质、相互激励)、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实验、课程贴近生活)、建设学习型社会(耕读传家、终身学习、行行出状元、非正规学习与体制外教育探索有利于创新)等,在中国都有系统化、本土化的历史经验积淀。这些丰富、独特、自成体系的宝贵遗产,不仅是教育或学习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也是充满现代教育、现代思维、现代生活气息的中国方式的探索实践。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