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公布的中国第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第三季度GDP增速为6.9%。这个结果在很多经济学家的预料之中。而大家更加关注的问题的:经济增长步入“速7”以下,接下去怎么走?
就在数据公布前四天的10月15日,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与上海市经济学会主办的“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在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召开。这次会议将主题定在了“中国经济:何处是底部,何时到底部”。知名京沪经济学者对经济走势进行了研判,提出了应对之策。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张军
以降低利率来刺激国内需求
面对经济下滑趋势,中国亟需扩大内需来扭转,但过高的利率则正在抑制国内需求。最近一年多,国内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直保持在2%以下,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4个月为负6%左右,以一年期贷款利率5%计算,实际利率相当于11%,民间“影子银行”的借款利率甚至高达20%。
过高的融资成本,使得许多制造业企业无法维持边际利润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关闭以及中央政府对信贷上限的限制,导致地方基建投资的资金投入降至历史最低。宏观紧缩政策也大幅削弱了房地产行业的增长。由于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及企业无力偿付利息,被迫向影子银行借贷,来履行偿还责任,从而再次抬高无风险利率,陷入恶性循环。
我建议,宏观货币政策要适当放松。当务之急是降息,确保物价指数年度增长率接近名义利率。通过充分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减轻高杠杆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使地方政府的债务得以重组。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 周振华
寻找与加大急缺投资领域
我判断,中国经济现在已经到了底部,但这个底部不是触底一个点,而是一个平底,马上反弹不太可能。也就是说,状态要持续一段时间,比如像三季度这样的经济增长可能要持续两个季度。这样的经济增长状态,是原来诸多积淀下来的问题,或是体制上问题所造成的各种力量形成的交集。
哪里出问题了?消费增长比较正常,与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增长并不低;出口增长过去太高、不正常,现在正在回归正常水平。有问题的可能是投资。现在一讲到投资驱动,就认为不是好事情,造成大量产能过剩,但我要提出一个结构性投资的问题。
投资,并不是说在原来已经过剩产能的部门与项目上继续投,而是寻找一些我们现在急缺投资的领域,包括交通、城市监管、环保产业、健康产业等方面,都处于低水平。寻找这样的投资方向、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为经济增长增加一些动力,我认为是一个政策方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