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创新的科学内涵(2)

深刻理解创新的科学内涵(2)

三、创新的政策

创新要求在国家政策上做出重大调整,因为新常态说明原有的政策已经失效。比如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需要把握恰当, 防止走极端。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多去十几年,发展异常迅速,基本模式是把土地交给开发商开发(价格越来越高的)商品房。在新常态下,这一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 更不可能持久。 但是, 经济发展失去了房地产行业的支撑,短期内也不可能有大的改观,因为这个产业的带动作用是难以替代的。 需要的是政府政策的创新, 学习新加坡,把土地真正掌握在政府手中,把大部分土地用于解决城市居民的基本住宅需求(不见得是“保障房”,应该设施比较齐全、生活比较方便),少部分用于(高端)商品房开发,以此实现这个产业的“细水长流”。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以时间换时间”,把创新的力量积累起来,进而真正实现以创新为基础的发展。这里的关键是,有些创新(比如重大技术的开发能力),不可能立竿见影,而是需要时间,需要积累,需要“以时间换时间”。

这样的一个政策,其积极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实际上,新常态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包括年轻的科学家、工程师,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住房没有着落是其中根本原因。问题的负面作用不用强调也非常清楚:安居才能乐业。而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企业可以解决的,还需要政府积极参与才能有大的作为。

再比如,如何理解五中全会提出的“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是不是主要依靠企业出资?从历史经验看,像中国这样的大国,这样可能非常不合适。比如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70年代初,美国R&D 投入的主要来源,既不是企业,更不是高校,而是美国联邦政府,其所占比例一直超过50%, 在整个60年代是企业R&D 投入的两倍以上。

四、创新的战略

在企业层面,企业领导者需要在战略上做出重大调整, 更加注重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能力,真正把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放在核心位置,而不是过于偏重某些方面(比如市场营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点。一是不要投机取巧。比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甚至国际化,都不必然带来企业能力的提升和效益的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还是好的产品,好的服务,好的营销。二是关注生存。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在经济形势不理想的情况下,大量投资于“见效慢”的创新,不见得是个好的选择。

五、创新的文化

好的文化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培育创新的文化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投入,要舍得投入。下面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问题。IBM曾经有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经理,花费了1000多万美元从事一项新事业,结果失败了。这位年轻的经理对IBM的总裁老沃森(Tom Watson)说:“沃森先生,我想您希望我辞职”。沃森先生的回答是:“不要开玩笑,我们不过是花了1000万美元使你受教育” 。

总之,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但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从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知识、创新的政策、创新的战略、创新的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努力。

(作者: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