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强调要牢牢掌握中国的学术话语权,把实践与理论、学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
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一定程度上存在的评价标准西化、评价导向有失偏颇等。如何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学术标准,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意义重大。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樊建新。
科学的学术评价意义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樊建新:哲学社会科学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党把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就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党的十八大后,又提出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强调要牢牢掌握中国的学术话语权,把中国实践与中国理论、中国学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创建充分反映当代中国实践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等,用中国理论、中国价值、中华文化占领思想理论阵地,用中国话语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一项庞大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的诸多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是必须首先要做的,就是解决好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问题。
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航者、风向标、助推器,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处于中枢地位,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作用。
导向鲜明、编制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会极大地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极大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进而极大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党和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因此,学术评价是为哲学社会科学“定标准、立规矩、树导向”的工作,属于典型的“顶层设计”方面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
学术评价导向西化危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当前,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部分学科西化以及一些教学科研单位学术评价导向西化,比如,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领域中,这一倾向表现得就似乎比较明显。您怎么看?
樊建新: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评价的导向和牵引作用。对于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早在2005年,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就曾著文批评过国内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中存在的西化问题,即西方经济学逐渐成为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主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一定程度旁落。近10年过去了,该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科学评价和科研标准西化的问题,在职称晋升和科研奖励等方面也有一些表现,您是否有同感?
樊建新:近些年,一些科研机构在制定职称晋升或科研奖励标准时,盲目推崇SSCI,对在SSCI期刊发表的文章给以重奖。这种导向导致科研人员把更多精力用于撰写符合SSCI标准的学术论文上。据2014年一篇题为《从某重点高校论文评级看意识形态之争》的网文披露,某学院规定,在64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15万元,在另外202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6万元,在另外44本英文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可以奖励2万元。这300余本刊物几乎囊括了经济管理类的所有英文刊物,成为该学院职称晋升的核心指标。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只奖励300元。这种“重国外轻国内”的做法,在国内应该不是个案。
另外,有的高校为了体现所谓的“国际化”,在职称晋升条件中硬性要求申报者必须满足“在国外取得硕士或以上学位”或者“具有连续一年以上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等条件。提出这种要求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科属性,“一刀切”地适用于所有学科,对于有些学科的发展来说,可能是一种损害,比如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专门研究机构和教学机构很少,能够接收中国庞大的马克思主义类访问学者的地方更少,为了得到访问学者的机会,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师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与西方学术话语相同或相近的题目做研究,导致“不务正业”,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学科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表现吗?
樊建新:这种“国际化”倾向也体现在教材选用和课堂教学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十多年来,推出了不少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这些教材都是全国顶级专家学者下大力气“磨”出来、经中央审定的,虽然有关部门在推广使用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有些没能真正“落地”。比如“马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在使用过程中就受到这种“国际化”的冲击。一些高校经济学院在贯彻所谓“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国际化”时,要求用双语教学,即用汉语和英语讲同一门课。用汉语讲的时候,用“马工程”教材,用英语讲的时候,就把美国英文原版经济学教科书搬来念。后来一些学院干脆全用英语教学,直接搬用美国英文原版经济学教科书,《西方经济学》这本重点教材就被弃用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众所周知,科学的学术评价有助于学术繁荣,能够引导学术发展、促进学术创新。而以上这些问题,对科研教学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
樊建新:学界都知道,学术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向是科研教学人员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因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科研领域和科研方向。如果在选任干部和职称评审上一味注重有无海外留学背景,一味以在国外刊物上发表文章来评价学者的学术水平,客观上就会造成一种不好的导向,引导学者热衷于用西方思想理论的话语来分析中国问题,这对那些意识形态强的学科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新闻学、史学等学科的冲击会很大。中国问题的研究应当由中国人来主导,中国实践应当由中国理论来阐释。“言必称西方”、“唯西方标准是举”的问题不解决,势必削弱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危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