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学术评价体系 引导中国学术发展方向(2)

构建科学学术评价体系 引导中国学术发展方向(2)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

多方力量多管齐下掌握学术评价主导权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构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学术期刊、一些主管机构等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樊建新:在构建学术评价体系和确定评价标准时,我们都很关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这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在国内期刊评价方面,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编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编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已经成为许多单位开展学术评价工作的重要参考,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我所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在制定学术评价标准和编制指标体系过程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体现了鲜明的学术导向,克服了过分注重量化评价、轻视定性评价的弊端。如2014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年)》就坚持了这一原则。

在重视类似上述四家期刊评价机构这种专门机构、专业团队的评价工作的同时,不应忽视另外一些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它们体现在学术活动的很多方面。比如学术评奖就体现了一种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特别是政府和有官方背景的评奖,如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国家期刊奖,如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图书奖、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全国大学出版社优秀著作奖等,体现的是党和国家的意志,通过评奖向学界和社会表达我们主张什么、弘扬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鞭挞什么、抵制什么。评出的奖项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取决于我们是否掌握评奖的领导权。如果评出的奖项存在严重学术方向问题,那就会产生不好的导向。

又如,类似学术(咨询)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期刊编辑委员会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资源,它们起着把关定向的作用,大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小到一个院系、一本期刊,很多学术单位都组建有类似的学术机构。大家也都习惯于从这些委员会的成员上来判断这个学术单位的学术倾向和理论方向。什么样的专家,就有什么样的学术导向,他们会在相应的学术活动中利用这些平台来行使话语权,制定学术研究的领域和方向,评审重大项目乃至评奖。这对学界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导向。

再如,学术荣誉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一些社科研究机构和高校给一些学者颁发学术荣誉,如学部委员、终身教授、一级教授或者资深教授等。学者获得种种学术荣誉后,在各自的单位乃至各自的研究领域,都会成为大家学术成长的一个标杆,起着巨大的学术示范作用。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就是学术权威,他们的文章著作、发言报告、讲座授课、意见建议等在学界和社会上就更有影响力,社会上各种评审、评奖往往也请他们去。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这些专家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学术评价权。

还有,类似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等重要机构,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央主流媒体,更是起着重要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作用。比如中央党校是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在党的理论研究和宣传中的地位很高,它对学术导向和理论方向的引导力也很大,大家对中央党校及其下设的一些教学研究单位的学术方向也极为关注。同样,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党中央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三个定位”的要求,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党和国家的思想库智囊团,因此中国社科院在全国社科界必然起着引领学术方向的作用。这些国家级的社科研究机构和思想文化传播媒体在全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功能,因此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以及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问题的过程中,更应格外关注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他们在影响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方面,确实有责任也有义务。那么,如何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呢?

樊建新:有学术活动,就有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在现实中,体现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的场域很多。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制定权固然很重要,但是一种学术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确立以后,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到学术活动的方方面面,真正起到领航和助推的作用,往往取决于落实这些标准时各个具体环节的领导权或主导权的状况。俗话说,“现官不如现管”,只有掌握了那些具体环节和领域评价的主导权,才谈得上真正发挥了学术评价的导向作用。否则,再好的评价标准也会落空。因为选什么样的人当学术咨询和顾问,给什么样的人授予学术荣誉,课题评审、项目评奖、学术评价时选什么样的人做评委,这些看似没有什么领导权的事情,恰恰有很高的“权力含金量”,它们确实是一种领导权,一种指挥棒,一种影响力,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一种不可不抓的“软实力”。

这些问题关系到教学和科研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关系到教学和科研“培养什么人”和“为什么人服务”,关系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极其重要,需要高度重视。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