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不删帖”体现官微应有姿态
文化部开微博,第一条仅仅通知网友开通的微博就已有15万留言,9万转发量,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文化部微博仍有点“高冷王”的味道,仅仅发布了11条微博,但文化部的粉丝量却超过了27万,这体现了国家部委的人气。
粉丝在急剧增加的同时,文化部微博还招来了巨大的非议。众多网友跟帖留言,调侃文化部开微博的勇气,质疑其“禁日剧”“禁美剧”等行为,还有不少网友发表评论称“文化部躺枪”“为广电背黑锅”,更有不少网友表示,在该平台发出的评论或留言“难以幸存”。面对这样的舆情反应,客观地说,文化部表现出了包容、勇敢的担当。其“不删帖”的表态,更是体现了一个官微应有的姿态。
微博是一个大熔炉,当下,多数具有争议的新闻几乎都发酵于微博。同时,微博这个舆论场中,段子手横行,网络语言生龙活虎,一些拥有百万乃至上千万粉丝的大V更是一呼万评。因此,任何一个政府机关,是不是选择开通微博,都可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就是,当质疑、调侃甚至是诅咒如大浪一样席卷而来时,官微有没有应对的能力?
现代政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政府机关要学会与公众打交道。在网络社会中,官媒更是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发布有关内容或消息。正因此原因,微博又是政府机关无法绕行的一个媒体中介。但是,如何经营和管理众目睽睽下的官微,显然考验着政府部门及相关人员的智慧。在犹豫踌躇之中,文化部的表态,体现出了现代政治理念中一个政府官微最应有的态度与价值观——不删帖。
长期以来,一些官微认为删帖就是获取正能量。但实际上,把言路封住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让负能量满满。既然没有勇气对待网友的评论,那么,开通官微的意义也将乏善可陈。殊不知,包容本身就是正能量,容得下批评与调侃,才能促进政府工作的进步。即便是背了其他部门的黑锅,躺在地上也中了枪,也仍然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来处理之。
真诚地与网友们沟通,不仅仅需要体现在微博的管理中。所有的政府工作,都应该本着这样的精神来开展。只有这样,政府才有可能在网络社会中获得更大的公信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