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再删帖的文化部官微点个赞(4)

为不再删帖的文化部官微点个赞(4)

【启示与思考】

相较于此前急吼吼删除网友跟帖的简单粗暴,此次回复显得理性、温和了许多;而且萌宠的语调,也拉近了与网友之间的距离。有错就改,放低姿态,在网络民意发达的今天,才是务实之举,也只有做到“不删帖”,才能赢取网民掌声一片。

本质而言,网友积极参与政府官微互动,是对其表达权、监督权的积极践行,体现的是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有些官微随意删帖,就是对公民表达权、监督权的侵犯,也不利于政策的改进。还要看到,基于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性质,官微发布的信息注定不可能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它同样具有开放与共享特质。政府发布一项政策,网友积极互动,这在网络社会中再正常不过。

本来,文化部开通官微就不应仅仅是“发布文化政策、信息、资讯”那么简单,它还应是一个上通下达的渠道,一个官民互动的平台。也只有通过网友有效的信息反馈,文化部门才能真正审视、改进既有政策。如果一遇到不同意见、遭遇嘲讽就删帖,显然会被诟病——连起码的度量都没有,这样的官微,也很难给人信任感。

今天,政府官微需要做的是坦坦荡荡、虚心纳言,但同时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网友是否也该理性发言呢?包括文化部发布的第一条微博在内,有部分网友在文化部博文下的跟帖,颇有些讽喻之声。事实上,一个理性稳健的舆论场,不仅需要政府官微的低姿态,也需要网友遏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出恶声。大家都有话好好说,有商有量;如此,也不难推动沉默的声音被打捞、政策建议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校对:郭浩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