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当前国际环境变化的需要
我简单地梳理一下时代背景,来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加强文艺工作,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适应当前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个世纪前半期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风云变化,从“战争与革命”转入到“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这个时代总体是和平的,但是局部也存在战争;总体是稳定的,局部有动荡;总体是缓和的,局部有紧张。总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的潮流。在这个主流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在发展自己,发达国家想保证、维持发达国家的地位,发达了想更加发达。发展中国家要奋起直追,特别是像我们这些在20世纪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走向了独立、民族解放的国家,更是要奋起直追。因为如果不奋起直追,还关在发展的潮流之外,还没有入流,还没有进入整个世界发展态势里去,那你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国家近百年落后捱打的历史,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的创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终于站起来,我们的国家在逐渐发展壮大。在走向富强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入到世界这个发展的潮流当中去,但是谈何容易?
今天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加强,二战后,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组织对峙的世界局势,实际上就是美国和苏联,两极冷战的局面。但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半不复存在,就只剩下美国单边了。美国想搞单边主义,操纵世界,他想充当世界的宪兵,他想称霸世界。但是当今时代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时代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和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也就是不允许。在这个斗争的过程当中,多极化的趋势在逐渐加强,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都在争取发展、壮大自己。美国实际上是想跟我们搞什么?自从新中国成立,对蒋介石的扶持失败以后,美国对我们一直都是封锁、“冷”对。但是随着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同志接见了尼克松,1979年中美关系建交以后,美国看到中国逐渐发展壮大的势头,改变了与我国的关系,但是他对我们国家采取的是又打又拉的政策。为什么他“打”我们?因为他不想我们发展壮大,那对他有威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想称霸,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心里面不想中国发展起来,打压我们,但是又有很多方面需要拉我们。比如“911事件”以后,反恐的需要。因为在反恐的问题上,他要反恐,必须争取中国,我们中国是反恐的。在朝核问题上,美国跟朝鲜多年来一直有矛盾,他也知道中国与朝鲜是友好邻邦,是唇齿相依的兄弟,朝鲜战争爆发,中国出兵把美帝国主义打到“三八线”外,他觉得要依靠中国。因为朝鲜虽然落后、弱小,但他有一点强,他搞军事、搞核武器,他不怕美国,弄得美国焦头烂额。朝核会谈不对就走人,美国也很尴尬。所以美国在朝核问题上要中国在中间斡旋。还有贸易问题,我们很长时间跟美国的贸易是顺差。所以,因为反恐、贸易、朝核等问题,美国不敢跟我们把关系搞僵,他看我们强大了、发展了要打我们一下。1999年,美国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大家还知道,他宁可炸掉以后巨额赔偿,实际上是跟我们较劲,他看我们强大了,怕我们崛起以后对他造成威胁。因此,美国对我们是又打又拉。
还有我们跟英国,前不久习总书记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我们和英国是大相径庭的,社会制度不同,但是为什么现在这么注重这些国际关系?现在我国与英国已经是战略伙伴关系了,习总书记去英国受到很高的待遇,伊丽莎白二世,89岁的高龄,出来致辞,盛大的皇家宴会,英国皇室成员全都出席,给了非常高的礼遇。专家解读说,这是空前的厚遇,英国首相卡梅伦一直陪着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到那里,签下了400亿英镑的大单,这也是空前的,为什么?因为现在整个世界的态势总体是和平的,但是局部有战争、有矛盾,包括周边一些领土问题,特别与日本的领土争端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等。我们的大国形象,不能树敌太多,我们的策略是抓住主要矛盾,尽量争取和平,大家在和平中得到发展。比如习总书记这次访问英国,还有前不久出访欧洲,经常出访就是把我们的声音带到世界各国,让世界各国更多地了解我们。说实话,在美国,很多人不了解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实际上是把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等信息带到各国,再通过国际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我们的大国形象,展现我们和平友好的形象。
所以,在当前这种国际环境下,怎样来表达我们?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里提到了,把我们的思想、文化、艺术带出去,每次出访都有很多文化交流活动,把我们的剪纸、国画、京剧、武术,那些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作品,都带出去,宣传中国。在这样一种世界态势下,我们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走出去”。
(二)当前中国国情的需要
第二,国情。我们今天处于什么样的国情状态呢?随着改革开放向着纵深的发展,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全地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民党溃败,蒋介石能够带走的全带走了,带不走的毁掉,给中国共产党留下的是一个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机床只有8万台,钢材只有90万吨,人均GDP只有27美元。当时印度的人均GDP是57美元,亚洲的平均水平是44美元。也就是说,我们当时的GDP还不到印度的一半,不足亚洲的平均水平。那是怎么样一个落后的情况?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要想巩固政权,肯定得搞经济建设。毛泽东同志是知道这一点的,怎样搞经济建设?那就是集中力量,当时我们向苏联学习。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搞得可好了,斯大林接手列宁留下的遗产,搞计划经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很快,一二十年,他就拥有了核武器,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是苏联不是美国。当时大涨了社会主义的志气,大灭了资本主义的威风。
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经济大箫条,金融危机,纽约证券市场股票价格猛跌,后来罗斯福总统怎样挽救的经济?当时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跟他说,你看那边风景独好。那时候的苏联,就是搞的计划经济。所以,罗斯福总统颁布了几个计划经济的法案,使美国经济慢慢复苏。我国的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曾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时代在发展,计划经济是指令性的,资源配置靠国家大一统,就是生产什么是指令性的,计划生产多少钢铁,你就生产多少什么,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比如钢铁、石油、化工、水利等大项目可以按国家指令,可是针头线脑、电池玩具这些也要国家来计划,这就束缚了我们经济的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