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为什么人的问题,统领了毛泽东同志的文艺观,毛泽东一生都是人民至上的。他的家境是比较优越,他父亲做大米生意,大米运到集上卖的时候被农民抢了,气得要跳河,毛泽东偷偷地乐。1910年前后,军阀混战,湖南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人民活不下去了,没得吃,怎么办?那就去抢。毛泽东从小就是人民至上,对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他领导革命一路走来,都是人民至上的观点。
邓小平同志文艺理论是“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还说,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把人民提得很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里提出,“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建设先进的文化。胡锦涛同志倡导科学发展观,提出“一切进步的文艺创作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大众。这中间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在50年代,毛主席提出来的。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人民是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你这个作品好不好,是立志的、先进的还是腐朽没落的,你对人们起什么样的引导作用,由人民来评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总之,习总书记说到,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说到底就是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这始终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所以反复强调,人民性是一切进步文艺的显著特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一贯立场。这个定位,就定得很高。
我们看一看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首先就是人民需要文艺,为什么?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站起来我们还要怎么样?逐渐富起来,这是中国梦要实现的理想。首先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需要,民以食为天。有了物质生活的需要,我们在吃饱了、穿暖了的情况下,肯定有精神层面的需要。人民有了精神层面的需要,就是有了对电影、电视、文化、艺术、诗歌、文学作品等的需要。有些人甚至说,现在没有电视怎么办啊。当然,人民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多方面的,有体育、文艺等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人民有了一定物质生活条件后,精神生活的需要肯定就表现出来了。所以习总书记说,人民是需要文艺的,而且他还特别提到了,不光是国内的人民需要我们文艺的激励,我们跟国外交往,我们走出去,也要文艺、文化作为先锋。因为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你跟他讲政治吗?你跟他讲制度、民主、法治吗?你可以讲政治、民主、法治,可是你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他讲?你不能空喊口号,或者读文件,绝对不可以。
《梁祝哀史》是依据越剧编拍的彩色戏剧片,当时刚刚拍出就带出国了。为了便于向外国记者介绍,就在驻地——宝端华旅馆先行试放。可是放映没有多久,原先挤得水泄不通的放映室内却逐渐变得空荡起来,人一个又一个地离去了,显然是看不懂。后来周总理出了个主意:“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用英语做个三分钟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有一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做其他解释。”所以就用这些形式,一下就渗进去了。我们的孔子学院、京剧、武术、刺绣、剪纸,我出国的时候就爱送朋友一些文化、文艺作品、小工艺品,我就解释这是中国风,或者这是我们的标志。哪怕是一个笔筒、一支笔,一旦带上了“中国”,他一下就觉得这是特色,这就是文化、文艺的作用。所以习总书记说,我们不论在国内,还是走出去对外交往,都需要文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当然需要人民,文艺从哪里来?离开了人民大众,文艺就成了无本之源,就没有了根基,所以文艺必须扎根于人民。
五六十年代,作家柳青为了创作出劳动人民的作品,扎根农村,蹲点14年,写出了《创业史》这样的鸿篇巨著;如果徐悲鸿不深入马厩里,他画不出那么栩栩如生的马;习总书记特别推崇鲁迅作品,鲁迅热爱人民,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扎根于人民群众,反映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他写出了祥云嫂、闰土、孔乙己、阿Q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状态。这些人物的悲剧,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所以,我们的文艺作品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而且要热爱人民。不热爱人民,坐在书斋里,永远写不出优秀的文艺作品。所以习总书记反复讲,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我们的文艺更要热爱人民。
人民是文艺创造源头的活水,从而达到一个平凡的世界。前不久热播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有很多评论。这是谁的作品?路遥的,这个作品堪称新时期的经典,这就是一个励志片,电视剧是以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社会背景,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的命运为主轴的。路遥写《平凡的世界》就是扎根到农村去,他自己身世很悲惨,因为家里孩子太多,被抱到别人家了,养父、养母供他读书,当时的农村生活非常困苦。《平凡的世界》大家还是应该看看,讲述了包括田润叶、田晓霞、贺秀莲、田润生等在内的年轻人面临现实的挫折、压力、抉择,却从未放弃对理想、爱情坚韧执着的追求。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出身贫农,他们平凡但不平庸、更不甘受命运所摆布。一个带领全村致富、一个进城打工,凭借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番属于各自的事业。我看了以后很感动,我也觉得这就是很好的文艺作品。但是好的文艺作品,必须源于人民群众,根植于人民群众。
文艺还要以人民生活为主要内容。从古到今,这样的作品很多,你看甘肃敦煌莫高窟“反弹琵琶”,我们参观古代的文艺石窟或壁画,有些在犁田,有些在收割,有些在缝纫等等,全是源于生活的。古代反映劳动人民耕作、青年男女爱情的作品,如《关雎》《采薇》《七月》,都是以展现人民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
三、当前文艺创作的现状
我简单说一下当下文艺创作中的问题。习总书记指出来,我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但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如此浮躁是不可能创作出精品力作的。具体讲了以下这么几种现象:
文艺作品中的铜臭气。习总书记说,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像铜臭气。所以习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他讲到,“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我们的文艺首先不是为钱,可是现在的文艺工作、文艺作品,动辄就是一部电视剧多少钱,一个演员出场费多少。一个有名的演员,拍一集影视剧几十万,所以你要投多少资?我有一个学生,家里有点钱,去搞影视制作,后来没做了。我说你为什么不做了?他说,陈老师做不起,演员要价太高了。我有点纳闷,黄晓明,一个婚礼2亿。袁隆平那么伟大的科学家,水稻之父,可是他一个科技大奖才多少钱?屠呦呦,拿了诺贝尔医学奖,奖金46万美元。一个科学家一辈子挣不了那么多钱。铜臭气腐蚀了我们的社会。
大家看过电影《小时代》没有?讲上海四个高中女生,创造了票房第一,小到道具,大到服装,特别奢侈,男主角露肌肉,庸俗。我们怎么样来引导青年一代?怎样用我们优秀的作品去塑造人?《人民日报》发表了专题评论,发出这样的呼声:不能无条件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的出现。不能让这些粗制滥造的、低俗的、奢靡的文艺作品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有些文艺工作者,恨不得一夜就成名,完全没有踏踏实实地静下心来,为人民搞创作。有些文艺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吸毒的、嫖娼的有之,飙车的、斗殴的有之,这些都是我们文艺工作中反映出来的现象。所以习总书记说:“我同几位艺术家交谈过,问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了两个字:浮躁。”浮躁得不得了,恨不得今天出电影学院,明天就成明星,所以导致了那么多潜规则。
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选秀节目,庸俗、媚俗、低级,为了要迎合某些人的喜好,乱整。今年有些抗战片,一拳可以把日本鬼子打倒一大片,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力量?还有一个人抓起一个日本兵就把日本鬼子撕开了,日本鬼子横尸遍地。看都没法看下去。日本鬼子把中国小孩子拎起来撕开的,有!《南京大屠杀》我看不下去,特别残忍,那是真的。我们《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了,那多艰难啊,经过了漫长的取证过程。我说,这是日本人做的,中国人什么时候一个人把日本鬼子撕开了?这些媚俗、低俗的电视剧,粗制滥造,大家看着都很荒唐可笑,这样的作品能激励人们吗?它只能是祸害青少年,我是这么认为的。青年看到这些,对他们影响特别不好。
再就是,一些文艺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形象败坏、道德滑坡。怎么办?所以,这是习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文艺的作用,我们为什么要整治文艺队伍。我觉得应该好好地整治。文艺工作者应该坚守艺术的理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养、涵养、修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