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认为,君子的行为准则和操行应是“温良恭俭让。”《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各种古文献典籍记载,舜帝道德文化体系中廉政文化的核心体现为“让”。
何为“让”文化?
一、让位:让于德。
《尚书·尧典》:“(尧)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通过三年考察,尧帝决心禅位于舜,舜却以让有德之人推辞不受,后在尧帝的坚持下才接受了摄政之位。
二、让言:舜执政后,广辟言路,开门纳谏。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之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咨有十二牧。”
三、让利。
利义之分,君子小人之分也。考究舜的生平,可以看出他丝毫不为利所动的崇高气节。传说舜乃凤凰托胎,“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
“让”文化是古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其实,舜帝道德文化中“让”的廉政思想,无论是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当时,或是在千百年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还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舜帝让位、让言、让利的廉政思想,对于净化官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消除和减少争权、争言、争利的流弊,无疑具有正本于源、养心于廉、修身于德的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是值得我们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未经本站证实,仅供读者参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