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三五”:国资充实社保是改革回归“国企为民”之举

解读“十三五”:国资充实社保是改革回归“国企为民”之举

于上月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那么,如何理解“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呢?对于国家、国企和人民意味着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其实,“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在国务院日前正式印发的《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中有明确规定。国有资本取之于民,如何更好用之于民,正是此次改革意见的一大看点。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在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过程中,将部分国有资本划转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持有,分红和转让收益用于弥补养老等社会保障资金缺口。

这是改革回归“国企为民”本意之举。过去国企红利直接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存在诸多障碍,此次改革缩短了中间链条,让群众直接享受到国企发展的好处。这是国企改革也是社会制度的创新。

填补社保缺口、缓解财政补贴压力之举

“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最早是2004年10月写入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这件事说了很久,但是很难落实。这次国企改革文件的规定,是对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

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初期,资金主要来源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国有股减转持、彩票公益金及投资收益等。其中国有股减转持带来的收入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国企改制接近尾声,国有股减转持这一渠道正在枯竭,社保基金需要拓展新的筹资渠道。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形势日益严峻。当各地财政收入增幅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新常态之后,养老金支付的压力正在与日俱增,自1998年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以来,划拨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的需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迫切过。

近日公布的2015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显示,剔除财政补贴后,2015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过三千亿元,从2015年的政府预算中可以看出,养老保险本身支出已经大于收入,需要财政补贴才能维持收支平衡。现在中央已经明确决定国有资产划拨社保,而且也成立了部际工作小组,已经进入实施过程。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