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

回望“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

二、社会发展成就斐然

城镇新增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数量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情况下持续增加,2011—2014年累计新增51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4.1%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7.9%和10.1%。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67元,比上年增长8%,比经济增速快0.7个百分点。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水平逐年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大,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0年月人均为1362元,2014年已超过2000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2011—2014年贫困人口数量累计减少近1亿人。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速,2011—2015年9月底,累计开工3920万套,基本建成2695万套,保障性住房覆盖面明显扩大。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三项基本医保参保(合)人数达到13.3亿,参保(合)率年均稳定在95%以上。三项基本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70%和75%。到2015年底,大病医保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群,大病保险支付比例将达50%以上。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所有政府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6%的村卫生室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医改综合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实施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惠及近2亿人。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已达76岁左右。

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实现“十二五”目标,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文化产业快速增长,文化市场繁荣活跃,国际传播能力显著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有利于文化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巩固率从89.7%增至92.6%。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毛入学率从82.5%增至86.5%。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新增劳动力大部分受过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毛入学率从26.5%提高到37.5%。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方位推展。以管办评分离为导向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出现新的格局。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