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呼唤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教师教育呼唤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通过对中小学校长的调查发现,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专业思想不牢固、基本功不扎实、岗位适应能力弱等特点。不少中小学校长反应以前培养的师范生,对乡村文化、习俗、信仰以及农村孩子有着深厚感情,更能“下得去、留得下、教得好”。如何破解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解体、教师教育资源分散、教师教育地位弱化、教师教育能力滞后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局面。我们在多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教师教育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应有以下几个着力点。

统筹规划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的数量质量。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应根据未来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深入组织调研,摸清本辖区内教师队伍主要状况,统筹未来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学科教师培养的数量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规模、培养层次、学科与专业设置等规划。同时,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避免客观存在的教师教育交叉、错位的现象。加强二胎放开后,我国适龄儿童入学率以及适龄女教师生育高峰研究,做到提前谋划布局。

研究制定教师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培养质量标准。根据教师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国家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教师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注重教师自主发展、合作发展、精神发展和实践创新。同时,研究制定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教育国家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教师教育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高等院校所应准确把握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使教师教育更加准确反映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

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方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启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修订工作。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师教育内容。科学设置教师教育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增加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制订(修订)相关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增加教师职业体验、社会服务、研究性学习等方面的课程,提升情境类、实践类课程实施课时。

共建共享教师教育培养资源。通过科研、遴选和引进等手段,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优质资源支撑平台,融通全国各高等院校教师教育数据库、特色资源数据库、优质资源数据库。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突破图书资源物理空间上的局限和特色优质资源只对本校师生的限制,实现高等院校图书馆优质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更好地满足教师培养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力争在短时间内,实现全国公共、高校、科研系统图书馆之间的教师教育联网。

探索政府、大学、中小学合作培养教师新模式。改革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地方政府和各类中小学校的积极性,采取“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方式,吸引和选拔优秀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建立和完善初中起点本、专科小学、幼儿教师综合培养模式,制定和完善小学幼儿园教师综合培养方案,实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同时支持政府、高校、中小学深度合作,协同培训教师、合作开展“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合作共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合作建立干部交流等机制。

完善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国情、教情、学情,把教师教育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教师教育就提升到哪个水平。探索建立教师教育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国际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五位一体”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形成教师教育招投标制度、听证制度、舆情监督制度、三方评估制度以及“选、育、管、用、退”一体化制度。持续改善教师生活待遇,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注重发挥教师在教师教育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把精力向乡村集中、力量向乡村加强、政策向乡村倾斜。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