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为何专程要去马六甲?(2)

李克强为何专程要去马六甲?(2)

第二次是通过语言。在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李克强说:“早在15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率领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曾五次经过马六甲海峡,远航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去的不是血与火、掠夺和殖民,而是瓷器、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人民的友谊和祝福。600年前,这片海洋就享有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600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

这是有理的主张,也是有力的回应,因为“本应通过直接当事国谈判协商解决的南海争议问题,被炒作成南海和平稳定和航行自由问题”。李克强进而指出:“实际上,各国依照国际法在南海自由航行一向不存在障碍。”

在出席东亚系列峰会以及多场双边的百忙日程中专程到访马六甲,则更是行为的和平宣誓。在这块郑和曾经停驻并参与开发的土地上,李克强与当地民众互动时说:“郑和是我们的老祖宗,他的精神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的‘祖传遗训’。我这次来马来西亚,也是继承祖先传统,追求和平,追求友谊,解决矛盾,推动交流。”

郑和留下的精神遗产是什么?在郑和文化馆可以看到,就是“遐迩相安无事,共祈天下太平之福”的宏愿。在巴巴娘惹博物馆可以看到,就是多元文化、民族融合。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华人对南洋的开发,从此中国移民源源不断来到这里,与当地人通婚后生下的男子叫“巴巴”、女子则称“娘惹”。巴巴娘惹被公认为代表了和合文化,和谐、合作,追求和而不同。

郑和所象征的,不仅是航行自由,还有宗教自由。他有穆斯林身份,马来西亚成为伊斯兰教国家,与郑和到访马六甲密不可分。同时他在信奉佛教的国家又尊重当地民俗,虔诚礼佛,不以宗教为畛域。

马六甲海峡是“咽喉要道”。李克强带着对郑和的敬意,登高俯瞰海峡远景,这样有特殊意义的访问行程不由让人心生感触:越是战略要冲,其实越应该成为和平见证。

在马六甲,李克强说:“郑和的‘和’,是和平、和谐,也是包容。”相隔600年,马六甲迎来了两位和平使者,也见证了“和”的事业源远流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